缩略图

社区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利用与生态化整合

作者

刘娟娟

半截沟镇中心幼儿园大庄子村分园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幼儿园的自然课程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培养生态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并将其与自然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目的在于探讨社区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应用方式,分析其在生态教育中的生态化整合路径。通过案例研究,探索如何借助当地文化、环境与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提升幼儿生态保护知识与积极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行的观念,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社区资源;幼儿园;自然课程;整合研究

近几年,生态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农村幼儿园的自然课程承担着启蒙教育与生态素养培养的双重任务。然而,由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农村幼儿园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足,导致自然课程内容的实施效果受到制约。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将这些资源与自然课程结合,推动其生态化整合,不仅能够弥补教育资源的短缺,还能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促使幼儿在积极参与中提升学习兴趣,逐步建立起生态保护意识,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一、村委互动活动拓展幼儿社会认知与体验

教师通过与村委会的合作,设计互动性强的社会活动,以此拓展幼儿对社区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认知。通过组织幼儿参观村委会举办的传统节庆、农事活动或社区志愿服务,教师能够引导幼儿在实践中深刻的理解社会角色与责任,感知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明晰个人行为对集体环境的影响。此外,教师还通过与村委会共同开发的环保教育项目,鼓励幼儿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升其生态意识。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信息传递者,还要鼓励幼儿主动探讨和反思社会实践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比如,在“绿色行动”环保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通过与村委会共同组织的社区清洁行动,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通过参与清理村庄周边的垃圾,幼儿不仅能直观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在实践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能增强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主动分拣垃圾、分类投放,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例如,教师教幼儿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巴和卓力刚开始将废电池放入了可回收垃圾中,教师通过教会他们对垃圾的分类以后,巴和卓力小朋友意识到废电池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并且属于有害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幼儿与村委会成员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同时通过讨论、观察等方式,扩展社会认知和文化体验。教师要通过这种活动帮助幼儿感知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强化他们对本地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推动其生态素养的提升。

二、地理优势实地观察感知自然与生态环境

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立起来的。在农村环境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和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进行实地观察和感知自然环境的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能让幼儿能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构建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教师通过设计观察性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如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等,从而构建起对生态系统的初步认知。教师可经常会通过组织儿童到田野、林地、水源等地,进行观察和记录,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变化与生态的联系培养观察力与探索精神。教师时常鼓励幼儿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生态思维,引导幼儿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为未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符合幼儿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促进其对生态环境知识的自主探索。

比如,在“田园探索”实地观察活动中,教师需要带领幼儿走进附近的农田、蔬菜园和果园,直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知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教师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所需的自然条件,帮助幼儿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在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农业活动,如播种、浇水等,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讨论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生态。

三、社区合作推动教育环境生态化课程融合

教师在实施自然课程时,应积极推动与社区的合作,推动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发展。这不仅要求教师与社区的农户、养殖户、技术员等社区工作人员密切合作,还要注重把生态环境的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定期的社区环保活动或亲自然课程,教师能够让幼儿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理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引导幼儿与社区成员一同参与环境清理、绿色种植等实践活动,教师可促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在亲身体验里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实现生态教育目标 。

比如,在“绿色校园”项目中,教师与村委会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村委会有着丰富的地方资源和组织经验,教师借助这一优势,共同推动校园周边绿化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参与村委会组织的蔬菜种植活动,幼儿不仅能亲自种植蔬菜,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还能在活动中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及其对环境的作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蔬菜等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讨论植物对减少空气污染、增加氧气的积极作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校园的自然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在校园内种植花草、小型蔬菜园,同时让他们在浇水、施肥的实际操作中直观体验生态环境的变化,深刻领悟绿色环保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社区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利用与生态化整合策略。通过与大庄子村委会的合作,教师借助社区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效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在植树、开辟蔬菜园等活动中,提升了他们的生态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农村的地理优势,组织实地观察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感知自然,增强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与理解。通过推动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教师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课程,实现自然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生态教育。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生态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瑾.亲自然理念下园本自然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界,2023,(17):116-118.

[2]姜勇,庞丽娟.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06(09):38-40.

[3]孙双金. 情智语文: 引领儿童踏上诗意语文之旅[J]. 江苏教育研究, 2010(1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