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优化策略

作者

崔艳玲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实验小学154400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优化展开探讨,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面临问题与困境,提出了训练内容优化与评价方式改革两大策略。通过素材积累、思维培养强化内容建设,借助过程关注、多元引导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训练机制。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创造潜能作文教学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优化策略

引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思维能力培养重要目标。作文作为语文教学关键环节,直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然而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探索训练内容优化与评价方式改革路径,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作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其一教学模式僵化陈旧,许多教师仍沿用传统命题—习作—批改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其二训练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技巧与套路,忽视真实情感表达与思维启迪,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其三写作氛围营造不足,课堂互动性较弱,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良好交流空间。

教师评价体系单一,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指导,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影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同时课时安排不合理,作文训练常被挤占,难以保证充足练习时间,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另外分层指导缺失,未能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提供相应指导策略,难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而且写作目标设定脱离实际,有些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低,未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导致学生畏难情绪或学习动力不足。最终家校合作不够深入,家长参与指导环节较少,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作文训练内容优化

作文训练内容优化需聚焦两大核心环节:素材积累与思维培养。素材积累作为写作基础,需构建系统化收集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观察习惯,通过多感官体验捕捉生活细节;创设丰富阅读环境,开展名著导读、经典诵读等活动促进读写联结;组织社会实践,如社区访谈、博物馆考察、传统文化探究等拓宽素材来源;建立素材库采用分类整理方法,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绘、情感表达等类别方便随时调用。思维培养则应注重多维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框架;设计情境模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开展角色扮演培养换位思考习惯;利用辩证讨论学会全面分析事物。同时需根据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构建螺旋上升训练体系,低年级侧重感知表达,中年级注重结构组织,高年级强调深度思考,实现能力渐进提升。跨学科写作也应受到重视,将语文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为例展示素材积累与思维培养实践。课前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收集环保问题素材,组织小组走访不同区域,记录垃圾分类现状、用水用电情况、绿化带维护等问题;带领学生查找优秀倡议书范例,分析其结构特点与语言风格;邀请校学生会干部介绍如何发起倡议活动,积累实用知识。课堂上采用思维训练策略,先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倡议主题,学生围绕节约用水保护绿地减少噪音等主题展开讨论;运用六何分析法(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法)全面思考问题;设计正反思考环节,预测可能遇到质疑并准备应对方法。习作过程中学生先构建框架,明确背景说明、问题分析、倡议内容、预期效果等要素;然后分组协作完成初稿;再通过交叉评议修改完善;最终制作成精美海报或电子宣传册,在校园内展示并实际发起倡议活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作文评价方式改革

作文评价方式改革需重点关注两个方向:过程性评价建设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写作全过程而非仅重视最终结果,应构建贯穿始终评价链条,包括前期构思、中期成文、后期修改各环节。采用作文档案袋收集学生从初稿到定稿全过程材料,形成纵向比较依据;实施写作日志制度,记录每次习作感悟与困惑;建立撰写计划单,督促学生规划写作时间与步骤;定期进行作文讲评,引导学生对比修改前后差异,明确提升空间。评价主体多元化则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限,建立师生家校社区共同参与机制。开展学生自评活动,培养自我审视能力;组织小组互评,借鉴他人长处;引入家长评价,提供不同视角反馈;邀请专业作家点评,获取权威指导;尝试网络展示平台,吸纳社会大众评价。同时评价标准也应突破形式要素局限,构建包含内容深度、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等多维度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应更加丰富多样,既有等级评分也有质性评语;既有面对面交流也有书面反馈;既重视缺点纠正更注重优点发现与鼓励,形成积极向上评价氛围。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为例展示过程关注与多元引导实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构建全程评价机制:阅读阶段要求学生记录原著阅读笔记,标注重点情节、人物特点、环境描写等关键要素,教师针对笔记质量给予初步评价;梳理阶段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作品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补充,同伴间进行首轮评价;撰写阶段学生完成梗概初稿,教师组织梗概工作坊,采用三明治评价法(优点-建议-鼓励)进行互评;修改阶段学生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形成终稿,填写我修改我收获反思表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主体设计上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名家点评四位一体评价模式。最终教师组织梗概大比拼活动,评选出最佳结构奖最佳语言奖最具创意奖等多种奖项,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认可与鼓励。

结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通过训练内容优化与评价方式改革两大策略,构建了较为完整解决方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真实生活体验,强化思维训练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未来作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应用、个性化指导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文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持续探索勇于实践,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艺玲.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5):173-176.

[2]张志新.小学语文作文仿写训练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03):80.

[3]陆玉平.作文训练方法优化策略浅谈[J].语文天地,201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