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刘爽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130000
摘 要:政府有责任扶助弱者,我国老年弱势群体规模因人口老龄化而扩大,社会救助政策意义重大。现行政策以低保等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覆盖窄、保障低、方式单一、政策碎片化问题。完善政策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提升保障;融合服务与现金救助,创新方式;整合政策、完善评估,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关键词:老年弱势群体 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 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对社会上的弱者予以扶助,是有担当的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老年弱势群体的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七普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达到2.64亿,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8.70%。在这庞大的老年群体里,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贫困、患有疾病、身体失能等种种因素,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他们也因此成为了社会救助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完善,这不仅与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息息相关,更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现状
(一)老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老年弱势群体,是老年人群体里因经济收入微薄、身体机能衰退、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等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亟需社会给予特别援助的群体。他们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经济上较为贫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存在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的情况;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容易滋生被边缘化的心理。
(二)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搭建起一套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该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以及临时救助作为基础,同时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作为有力支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为那些符合条件的老年贫困家庭,提供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是面向没有生活来源,并且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而临时救助,是针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致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性的救助。
(三)政策实施成效
现行的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在保障其基本生活层面成绩斐然。众多贫困老年人被纳入低保范畴,使得他们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持续提升,在护理服务方面也在逐步优化。住房救助改善了部分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总体而言,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
三、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范围有限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向共同生活且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符合当地低保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以现金形式实施救助。一直以来,该制度救助水平欠佳。2019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的总体收入替代率不足 20%,农村虽略高,却仍远低于国际上以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50%衡量的相对收入贫困标准,仅能勉强维持受助者的基本生存,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二)保障水平低
当前的救助标准在充分考量老年人实际需求这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就低保标准而言,其数值设定偏低,致使老年人在食品采购、医疗费用支出以及护理服务获取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面,部分地区的标准仅能勉强支撑老年人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临时救助,受额度和期限的限制,对于长期深陷生活困境的老年人,难以给予持续性的有力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生活难题。
(三)救助方式单一
现金救助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资金需求上确实成效显著,然而,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所急需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却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养老服务设施数量短缺,服务质量也良莠不齐,难以充分满足老年弱势群体不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完善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建议
(一)扩大覆盖范围
为扩大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覆盖范围,首先,要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综合地区经济、物价、生活成本等因素,定期调研老年群体收支情况,适时调整救助标准门槛;其次,要强化农村留守老人关怀,政府要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拓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渠道,为留守老人提供全方位保障;最后,要推进非户籍老人救助均等化,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地区救助信息共享平台。
(二)提高保障水平
为提高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保障水平,首先,要科学合理制定标准,组建多领域专家研究团队,结合地区经济,深入分析老年人医疗实际需求,参考国际经验并本土化应用,动态调整医疗救助等标准;其次,要设立老年社会救助专项基金,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专业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救助债券等金融产品服务;最后,要加强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估,利用信息化手段全程监控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
(三)创新救助方式
为创新老年弱势群体救助方式,首先,要深化服务与现金救助融合,摒弃单纯现金救助模式,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依失能程度和需求,结合现金补贴给予居家护理等多样化服务。其次,还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建设;最后,开展个性化救助服务,建立需求评估机制,全面评估老人身体、经济等状况,依结果制定方案。
结论
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现存问题突出。覆盖范围受限,众多老年弱势群体未能充分受益;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人在食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救助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需求;政策碎片化严重,部门缺乏协同。为完善政策,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大数据及地区经济、物价等因素,定期调整救助标准,扩大覆盖范围。通过科学制定标准,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监管,提升保障水平。融合服务与现金救助,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个性化救助,创新救助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柏彤,冯静怡.养老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的制度困境与完善路径——以京沪“空巢”老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0-182.
[2]杨晓蕾.贫困老年人口的城乡差异与社会救助状况分析[J].现代交际,2018(04):61-64.
[3]刘晓雪. 我国城市老年照护社会救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1]韩克庆,李方舟.社会救助对家庭赡养伦理的挑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5):112-118.、
[4]莫若男. 新疆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2.
[5]张浩淼.人口老龄化、老年贫困风险和老年社会救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5):504-510.
作者简介:姓名:刘爽,出生年月:1999年8月10日,
民族:汉,性别:女,籍贯:吉林省白山市,学历: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