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作用的研究
嵇萌萌
重庆三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本文主要对于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重点围绕数字化时代背景展开叙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一同建立共同的愿景,双方通过数字化平台清楚彼此的需求以及期望,进而制定好教育计划。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双方更加高效地分享信息、交流经验,以达到让学生发展更好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 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数字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及协同作用的必要性
班级教育的功能与优势,教育功能,班级是教育的基本单位,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班级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通过班级活动和交往,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合作,形成互助互爱、公平竞争等健康的品质。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定位,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和工作,不断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数字化工具和技术能够为班级和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教师通过这些软件发布班级通知,分享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便于和家长获得联系和沟通。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孩子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孩子能够在一个稳定和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合作,以及如何解决冲突,这些都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灵活和便捷。家长可以利用在线教育资源,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训练。
二、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性与协同性
(一) 互补性
教育目标的互补,班级教育主要侧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然而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两者的教育目标是相互补充的。
教育内容的互补,班级教育通过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不同学科的知识等。家庭教育则更加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如人格的养成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二者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 协同性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班级教育为孩子提供系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和个性发展。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合作,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三、 数字化时代下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作用的挑战与对策
(一)受到技术设备与网络状况的局限,硬件设备的限制
一些家庭可能缺乏必要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这限制了他们参与线上家校协同育人的活动。设备的性能也可能影响线上活动的流畅度和参与度,如网络延迟、画面卡顿等问题。以及网络连接的稳定性:稳定的网络连接是线上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但一些地区或家庭可能面临网络不稳定的问题,导致线上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同时也会增加数据管理的难度:对所有教育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安全监控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流程和安全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存在的局限性会导致遇到新的挑战。
关于话语权限的问题,由于交往的惯性引起的主体缺位问题。在家校沟通的工作中,由于传统的交往对话方式导致家长大部分处于禁言的状态。这种情况会导致家长群体被迫集体沉默,不能及时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以至于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另外,由于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对家长们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家长较之以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分工,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家长的工作以及辅导孩子学习之间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成为了教师和家长合作之间的敏感地带,大部分家长都将采取沉默的方式应对。长此以往,这种看似“合作”,其实“服从”的局面一定会导致家校合作的失败。
(三)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二者合作失去导向性
关于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工作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但是这项工作其中具体也是最核心的一点——评价,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什么是评价,谁来评价以及怎样评价这几个问题,直接关乎到这项合作的真实效率。在线合作实践过程中,虽然不同地区开办了不同形式的在线督导的活动,但是并没有形成真正规范具体的评价体系,以至于教师和家长在合作的过程中缺少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公开透明的奖惩,因此就会导致合作效率降低以及合作出现许多问题的状况,更加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
(四)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数字鸿沟问题
我国一直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由于合作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二者合作的模式以及方式还算不上很成熟,就出现了资源分散以及流通性差的问题,不能高效的对资源进行整合,也就不能形成专业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也就导致了各地资源分配的匹配度与个性化不高。
四、 应对策略与建议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升家校双方的数字素养,为了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升家校双方的数字素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组织定期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帮助家长和教师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和知识。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数字化教学的相关资源和案例,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时,鼓励家长和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活动,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最后,建立数字素养评估机制,对家长和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定期评估,以推动其持续改进和提升。
完善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为了完善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首先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和要求,为家校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导向。其次,建立健全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家校合作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推动家校合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最后,鼓励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吴凡颖.以家庭教育促进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以F市S中学2019级Y班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6):127-128.
李牧川,史文俊,王士超,等.“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J].教学与管理,2023,(10):34-38.
萨如拉.小学班级家委会协同育人实施的调查研究[D].赤峰学院,2024.
任秀婷.数字化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主要样态与时代回应[J].教育科学论坛,2023,(35):8-13.
齐学红.数字化时代家校共育的实现路径[J].江苏教育,2024,(2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