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嵇萌萌
重庆三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青少年依恋情绪的分析,深入了解青少年依恋情绪的不同类型以及产生原因,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后续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依恋,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种情感,在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复杂性,早期青少年对父母亲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向同伴进行转移,青少年与父母亲之间以及同伴之间的依恋影响他们后续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依恋;人际关系
青少年依恋质量及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青少年三种依恋关系的总体状况良好,与同伴的依恋关系质量高于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这说明,青少年由于与父母的冲突增多,与父母的情感联结质量下降,与同伴的情感联结更紧密。国外一些研究得出,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依恋质量要高于与同伴的依恋质量,这提示了一种文化上的差异。研究指出,西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强调尊重和沟通,也更容易保持亲密;中国的父母角色 强调“权威”和“控制”,在青春期,为了逃脱父母的控制,青少年转而寻求同伴亲密关系。青少年在父亲依恋沟通上得分显著低于与母亲、同伴的沟通;但有趣的是,父亲依恋-信任得分却是最高的。比起母亲来,父亲与孩子互动的频率较少,母亲在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频率上都要高于父亲;而父亲在与青少年的互动中更多扮演玩伴的角色,带领儿童探索未知的世界,“父亲是孩子和外部世界联结的纽带”,带给他们信任和力量。即使到了青春期,青少年更愿意信任父亲而不是其他人[1]。
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解释结果是这样的:女生的认同感更多的建立在与他人的亲密感的关系上,而男生更多的基于对职业的选择来建立自我认同的。就性别研究而言,青少年依恋没有受到跨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更多的受个体性别角色认同过程的影响。对比青少年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年级变化趋势看,在初一到初二阶段,父母依恋呈下降趋势,而同伴依恋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青少年在初一到初二阶段开始疏离父母,这时同伴依恋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但从初二到初三阶段,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都产生下降的趋势,并都在初三年级达到最低点。可见,初一到初三是依恋关系转变的一个关键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在青少年中期出现较大的波动,也充分反映了青少年阶段自主发展与依赖父母之间的矛盾。
依恋情绪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一)依恋的作用和功能
第一,具有生存与保护的生物机能。个体的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个体强烈的内部生物需要是产生依恋重要源泉,依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第二,有利于个体自尊的发展。有良好亲子关系的个体对自己有更高的接受与认可,认为自己是受欢迎的、值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自尊心高,对自己的评价积极。研究表明,后期的依恋的质量也不断地影响着个体的自尊。第三,依恋双方互为刺激源,早期的依恋体验成为个体人际关系的原型,对个体人际关系会有终身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许多行为不良者的早期依恋体验都是消极的、负面的,童年时较少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较多地遭到父母的疏忽、拒绝甚至虐待,这些个体常常伴有人际交往困难。
(二)青少年依恋的现况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中一段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青春期是指人生10-20岁这段时间,相当于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和中学阶段(初中、高中)。青少年依恋是指青少年个体与重要他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青春期时,青少年个体生理逐渐成熟,认知功能不断发展,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复杂与丰富,同时社交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如对同伴等的认同。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经历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及认识上的重组。
(三)依恋情绪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
积极影响:能够帮助青少年增强信任感,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信任他人,这种信任感是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他们相信他人会给予自己支持和帮助,从而更愿意与他人交往,以此形成一个友好的交往氛围。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自如,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情感表达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亲密感。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社交技能上通常更加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因此,安全型依恋给青少年人际交往带来的多是正面影响,帮助青少年身心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消极影响:关于依恋情绪中的社交焦虑,对于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家庭是青少年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场所。父母应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积极的社交环境。提高社交技能: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提高社交技能,包括情感表达、冲突解决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依恋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
通过研究表明,青少年各阶段的依恋都与人际信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预测指标,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男生的同伴依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伴依恋在三种依恋中是预测小学男生人际信任更可靠的指标,小学女生的同伴依恋和父亲依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同伴的独特作用大于父亲的独特作用,同伴依恋和父亲依恋是预测小学女生人际信任良好的指标。初中阶段,初中男女生均为同伴依恋和母亲依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同伴的独特作用大于母亲的独特作用,同伴依恋和母亲依恋是预测初中男女生人际信任更可靠的指标。高中阶段,高中男女生均为同伴依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伴依恋是预测高中男女生人际信任更可靠的指标。综合分析表明,三种依恋均对男性青少年人际信任发挥显著作用,三种依恋都是预测男性青少年人际信任的良好指标,按照回归指标,将三种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按高低等级依次排序为:同伴依恋、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对于女性青少年来说,三种依恋也均对人际信任发挥显著作用,三种依恋都是预测女性青少年人际信任的良好指标,按照回归指标,将三种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按高低等级依次排序为:同伴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综合分析还表明,父母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在男女两性中还存在着差异。对于女性青少年来说,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对于男性青少年,父亲的影响大于母亲的影响,也就是说,同性别依恋的影响程度比异性别依恋的影响程度要高。
参考文献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2):174-180.
谢晓莹,李嘉琪,彭小凡.青少年依恋系统类别及其对焦虑的影响[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分组展贴报告.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3:3.
王园园.青少年早期的依恋、自尊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23.
颜志强,周可.青少年依恋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南师范大学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