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
徐勇 姚正存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嘎吉镇中心校615203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在家校共育模式下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通过构建家校协同指导机制,设计并落实个性化帮扶方案,充分发挥家校双方的优势资源,精准施策,多维度、全方位地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重塑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家校携手共育,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能够显著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家校共育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种种原因而遭遇学习困境,成为数学学困生。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全面收集学困生的第一手资料,系统分析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深入挖掘学困生产生的成因,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社会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究,力求从根源上寻找症结所在。
小学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数学思维能力欠缺等问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探究和钻研的精神。他们在前期学习中留下了知识断层,对基础概念、基本运算等内容掌握不扎实,导致后续学习难以跟上课堂进度。学困生普遍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种种不利因素交织影响,导致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步履维艰,成绩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个别学生还因此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挫败感,陷入恶性循环。
二、家校协同指导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在家校共育的理念指引下,学校与家庭携手合作,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为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良性互动,通过家长会、家访、书信往来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近距离观摩教学,体验孩子的学习过程,增进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为家长提供专题讲座,传授家教经验,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解答疑难问题,给予适时的鼓励与表扬,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采取家校协同指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课前,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请家长带领孩子收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观察每一张人民币的颜色、图案、防伪特征等,并引导孩子动手点钞、兑换,在实践中感悟人民币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邀请部分家长担任助教,协助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模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场景,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实际应用的认识。课后,家长要督促孩子完成相关的练习和拓展任务,如引导孩子查阅资料,了解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通过家校携手,多环节、全方位地渗透人民币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识别人民币的面值、辨别真伪,更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个性化帮扶方案的设计与落实
教师实施个性化帮扶,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所在,进而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教师应深入课堂,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诊断学困生的薄弱环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分析学习困难的根源。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多个维度入手,为学困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扶过程中,教师应变换灵活的教学策略,采取启发诱导、示范指导、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逐步突破学习障碍。课后,为学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查缺补漏,巩固学习效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困生搭建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重塑学习信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在帮扶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基础,掌握他们在识别、计算、推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还应该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困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如,利用身边的实物,如课本、笔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纸、拼图等活动,加深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针对学困生容易混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的问题,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启发他们用分解、拼凑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在做中学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营造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困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攻克难关、体验成功。通过个性化的帮扶,学困生能够逐步理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脉络,突破学习难点,提升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是一项亟待重视和深入推进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指导机制,制定和落实个性化帮扶方案,学校和家庭携手并肩,多管齐下,定能有效破解学困生面临的困境。在精准帮扶下,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必将得到显著改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信心不断增强,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困生转化的成功经验,也为新时期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宋莹莹. 家校共育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J]. 文渊(小学版),2022(6):442-444.
[2] 黄伟雄. 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J]. 电脑校园,2019(8):3613-3614.
[3] 邱艺敏. 探索针对小学数学中学习困难学生的优化提升策略[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