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班级氛围营造路径探索
牛淑芳
涉县第二实验小学 河北 涉县 056400
引言 :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习效能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班级仍存在学生焦虑、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冲突等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优势、幸福感和积极发展的科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视角。它倡导从关注“问题”转向发掘“潜能”,强调培养积极情绪、品格优势与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有助于构建安全、支持、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为营造小学班级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其核心理念由塞利格曼提出的 PERMA 模型系统阐述,涵盖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五大要素,为构建全面支持学生福祉的班级环境提供了多维框架。积极情绪的“拓展 - 建构”理论揭示了愉悦、希望等情绪能拓宽学生思维、增强心理韧性;心流理论则阐明了当任务挑战与个人能力匹配时,学生能深度投入并获得高峰体验,这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同时,以品格优势与美德(如智慧、仁爱、公正)为核心的积极人格研究,强调教育应致力于识别、培养和运用学生的内在优势,而非仅聚焦于纠正不足。
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基于优势的评价、积极行为支持等实践已证明其在提升学生幸福感、改善行为和促进学业成就方面的有效性。关于班级氛围的研究则普遍认同其由情感、人际、学习和规范等多维度构成,受教师领导风格、师生互动质量、同伴关系及班级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问题干预或单一策略探讨,将积极心理学系统性、整体性地融入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与氛围营造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整合积极心理学核心理论,深入解析其在小学班级情境下的具体转化与应用,弥补现有研究的碎片化缺陷,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融合积极情绪培育、优势发展、积极关系构建与意义感塑造的综合性、可操作的班级氛围营造方案,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从“管理控制”向“发展赋能”转型。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级氛围的核心要素解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小学班级氛围的核心要素可系统解析为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多个维度。首要维度是“积极情绪”的弥漫与激发,这不仅指学生个体体验到的愉悦、兴趣、希望与感激等正向情感,更强调在班级集体中形成一种乐观、温暖的情感基调,通过减少过度焦虑与挫败感,营造安全、包容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班级生活。
第二维度是“投入与心流”的深度体验,即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能全神贯注、忘我投入,感受到挑战与能力的平衡,体验到“福流”状态,这要求教师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优化课堂节奏,并提供能激发内在动机的活动。
第三维度是“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涵盖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共情、尊重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为基础)、友善互助的同伴关系(通过合作学习、团队建设促进包容与支持)以及协同育人的家校关系,形成稳固的支持网络。
第四维度是“意义感与目标感”的建立,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与班级活动的价值,共同制定班级愿景,参与服务性项目,使其感受到个体行为对集体和他人的积极影响,超越单纯的学业成就追求。
第五维度是“成就与胜任感”的获得,通过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让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与成功,强化其自我效能感。最后,这些心理要素的实现离不开“支持性环境与制度”的保障,包括安全美观的物理空间、鼓励表达与包容错误的心理安全氛围,以及由师生共同制定、体现公平与激励的班级公约与规则。这六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级氛围的完整图景,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持久幸福的班级生态。
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班级氛围营造路径构建
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班级氛围,需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优势潜能、系统协同与实践可行的原则,形成一套多维度、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其一为“积极情绪激发路径”,教师可通过日常化“感恩练习”(如感恩日记、感谢卡传递)、设立“班级喜悦角”分享快乐时刻、运用幽默与游戏化教学元素,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将挫折视为成长契机,从而在日常点滴中培育和强化学生的正向情绪体验。
其二为“投入与心流促进路径”,精心设计挑战度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确保目标清晰、反馈及时,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活动等创设沉浸式情境,减少课堂干扰,鼓励学生依据兴趣选择角色与活动,最大化其专注与投入状态。
其三为“积极关系培育路径”,在师生关系上,教师需践行积极倾听、共情表达与无条件积极关注,使用鼓励性语言;在同伴关系上,广泛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建立“伙伴制度”,开展团队建设与社交技能训练,并组织班级服务项目;在家校沟通中,主动分享学生进步,邀请家长参与积极活动,构建育人合力。
其四为“意义感与目标感建立路径”,组织全班共同商议制定班级愿景、口号与公约,将学科知识与社会价值、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我能为班级做什么”,通过服务性学习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
其五为“成就体验与优势发展路径”,推行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立“优势展示墙”或“星光大道”,设计个性化挑战任务,并鼓励学生担任班级小岗位,使其在发挥所长中获得胜任感与价值感。
其六为“支持性环境创设路径”,精心布置温馨、激励的教室物理环境(如作品展示区、阅读角),建立由师生共同制定的、以鼓励和正向引导为主的班级规则,并利用积极心理学工具包(如优势卡片、情绪日记模板)辅助实践。这六大路径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的营造体系,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度融入班级日常运行,最终塑造一个充满活力、支持与成长的积极班级生态。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班级氛围营造路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的 PERMA 模型、品格优势理论等为改善班级生态提供了科学且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指导。通过解析积极情绪、深度投入、积极关系、意义感、成就体验及支持性环境等核心要素,本研究构建了涵盖情绪激发、心流促进、关系培育、意义建立、成就体验与环境创设六大维度的综合性营造路径。将教育视角从“问题矫正”转向“优势发展”与“幸福感提升”,是优化小学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作为积极氛围的营造者,需主动学习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策略,学校也应提供相应支持,共同构建充满活力、支持与希望的育人环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路径的长期效果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黄艳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班级氛围的优化策略探讨 [J]. 新智慧 ,2025, (04): 45-46.
[2] 刘霞林.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 [J].教书育人 , 2024, (34): 36-38.
[3] 李红燕 .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J]. 青春期健康 ,2024, 22 (06): 73-75.
[4] 穆沁杉 .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J]. 青海教育 , 2022,(12): 37.
作者简介:牛淑芳(1988.08-),女,汉,邯郸市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