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化现场建设研究
王佳彤
150204199202011227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在建设要点上,涵盖安全、质量、环境、资源管理标准化;管理措施方面,从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人员培训考核、监督评价机制着手,保障标准化实施;新技术应用涉及 BIM 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助力提升施工效率与管理水平。旨在构建全面、高效的标准化现场建设模式,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新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攀升,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在安全、质量、环境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成为提升行业竞争力、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研究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要点、管理措施及新技术应用,对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工程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要点
1.1 安全管理标准化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首要任务。施工单位需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在施工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针对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等特殊作业,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配备齐全的安全防护用品。
1.2 质量管理标准化
质量管理标准化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施工前,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对每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验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对各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等指标,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外观质量。
1.3 环境管理标准化
环境管理标准化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施工现场要采取有效的扬尘控制措施,如设置围挡、洒水降尘、对易扬尘材料进行覆盖等。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和午休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运输,尽可能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破碎后用于道路基层填筑,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1.4 资源管理标准化
资源管理标准化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在材料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验收、保管和领用制度,避免材料浪费和丢失。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时间,减少材料的库存积压。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根据施工需要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的管理措施
2.1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是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的基础。施工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建设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成员在标准化建设中的职责。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标准化建设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在项目启动阶段,管理小组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规划,明确安全、质量、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2 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
人员是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的关键因素,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至关重要。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基础的安全知识、施工规范和标准化流程培训;对于技术人员,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晋升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作业。
2.3 监督与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保障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应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由管理小组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要求。定期召开标准化建设总结会议,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三、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带来变革。在设计阶段,它以三维模型整合建筑项目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实现设计可视化。各专业设计师可在同一模型上协同工作,提前发现设计冲突,避免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减少资源浪费。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利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设计,提前优化了给排水、电气、暖通等管线布局,有效避免了施工时的管线碰撞问题,提升了施工质量。施工阶段,借助BIM技术的施工模拟功能,可对施工过程进行预演。通过模拟不同施工方案,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施工顺序和资源分配。还能结合进度计划,进行4D模拟,直观展示工程进度,方便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施工安排,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3.2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施工设备、材料和人员身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在设备管理方面,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参数等信息,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及时安排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通过物联网技术,施工单位能远程监控塔吊的运行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可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在材料管理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材料进行追踪。从材料采购、运输、存储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掌握材料信息,确保材料质量,避免材料浪费和丢失。通过在材料上粘贴RFID标签,可快速准确地获取材料的位置、数量等信息,实现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3.3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智能建造技术为施工标准化注入新动力。3D打印技术能够根据设计模型直接打印建筑构件,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构件精度和施工效率。在一些小型建筑或异形结构建筑中,3D打印技术优势明显,可实现复杂造型的快速建造,且能节省材料。机器人施工也是智能建造的重要体现。如墙面喷涂机器人、地面打磨机器人等,它们能够代替人工进行重复性、危险性较高的工作,不仅提高施工质量,还能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在标准化现场建设中,智能建造技术有助于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精准化,推动建筑工程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现场建设涵盖安全、质量、环境、资源等多方面要点,通过完善管理措施保障实施,借助新技术提升水平。这不仅提升工程品质,还推动行业绿色高效发展。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标准化建设将与更多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持续完善管理体系,助力建筑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安康月.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化现场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25,44(01):150-153.
[2]李岩.建筑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3,8(07):112-114.
[3]毛宗芳.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4,(08):90-91.
[4]周龙海.建筑工程施工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标准化[J].大众标准化,2024,(11):35-36+39.
[5]张福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0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