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高敏

山东省北镇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具备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情况来设置相关教育引导方案,让学生可以在活动当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时期,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也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来安排相关环节。让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

一、明确教育目标,完善相关制度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师想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水平,就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并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来设定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优化管理制度,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综合情况的前提之下,教师也能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发展。比如,在初二“多彩布艺世界”该主题实践活动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来设计教育引导方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的喜好设计布艺作品,让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共同创作过程。为科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完善相关制度,即规定好活动的时间和实践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来调整活动模式,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的主题任务,进而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也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继而达成强化个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教师还可在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活动参与结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提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水平,充分达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1]。

二、有效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要提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师应当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尽可能的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时,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相关教育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深度理解知识内涵,强化个人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初二“地震来袭”该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先讲解地震前兆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防震自救的技能,再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制作抗震模型,从而将所学的和地震相关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环节当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带,让学生可以关联实际生活中的区域,来提高知识理解程度[2]。

三、有效丰富活动的类型,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也应通过引入多种形式创新教育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丰富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学科知识,参与相关活动,才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和教师一起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比如,在初二“制作城市徽章”该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有效丰富活动的类型,锻炼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认知或喜好选择一个城市,介绍与城市相关的知识,再通过自由创作,制作具备城市代表性的徽章,该实践活动极具趣味性,能够将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类型,教师还可展开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充当导游角色,继而介绍每个城市的特征,从城市的文化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角度加以讲解。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互动当中强化个人的主观学习意识,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的目标,并根据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有效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尽可能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践教学,进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丰富活动的类型,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之下,也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章东 .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5):68-70.

[2] 邓开平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12):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