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策略

作者

李媛媛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 230031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应用过程中,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任务驱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数学教育领域备受瞩目。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一、合理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需要关注教学任务的设置,确保教学任务符合学生认知及思维习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任务时必须把握适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及探索性原则。同时,分层设计任务,能照顾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任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取得进步。最后,融入游戏化元素,如竞赛、解答谜题、角色扮演等,可以大大提高任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加减乘除运算知识基础,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先考虑学生运算基础,可从简单的两步运算开始,逐渐过渡到涉及多个运算符号的混合运算任务,引导学生适应复杂的运算步骤。随后,采取解题速度竞赛、小组解题竞赛等游戏活动,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同一道算式答案,以激发学生解题兴趣。在学生基本熟悉混合运算规则及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融入真实情境,如植树节一年级共栽了17棵树,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一年级的2倍少5棵,那么四年级比一年级多栽了多少棵树?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给出答案,将数学任务与实际情境有效融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布置生活化任务,提升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很难在一项活动上持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是,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新事物,且易理解直观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并且,小学生在面对与生活情境相关的不同话题内容时,会展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点存在差异。而生活化任务是指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背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生动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首先,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本课要求学生正确掌握10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课上直接给出加减法数学概念,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设置购物时的找零、分发水果等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任务,使数学学习变得鲜活、有趣。又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以布置“家庭物品测量”的任务,让学生在家中测量家具、书本等物品的长度、宽度,并记录数据,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其次,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实际应用目的。比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教师可以布置“观察厨房器具容量”的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不同形状水杯盛水容量,记录每个器具的实际容量数据,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容量单位的理解,并引导其思考不同容器的设计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感知和兴趣。

三、布置综合性任务,内化综合素养

常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基础性知识内容展开,学生在教师讲授中,理解和厘清不同数学概念及基础知识,再通过习题训练等方式,掌握基础计算技能。但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任务中内化数学概念,发展综合数学素养。综合性任务通常涵盖多个数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整合运用不同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其数学能力及其综合素养。首先,综合性任务的设计应具备多元化内容,不仅涵盖数学领域内的多个知识点(如统计、几何等),还可以跨越学科边界,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还能感受到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及动力。其次,综合性任务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科,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量角器测量角的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量角器在纸上测量并剪出20°,90°,120°及160°的角,进行大小比较,拓展学生空间能力,并借助学生剪出的角,复习射线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画出锐角至平角范围内不同角度的角,比一比哪名学生画出的角最多,并要求学生将这些角度组合成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多边形,计算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最终帮助学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对角度与空间关系的理解。

四、结束语

通过对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策略的探讨,可以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卓尕吉.任务驱动导向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3)

[2]孟洁.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