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优化与生态效益评估
李斌斌
身份证号:35072219880301321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内涝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以 “ 快排” 为主,不仅无法有效利用雨水资源,还容易引发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雨水资源化利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仍存在效率不高、生态效益评估不完善等问题,亟需进行优化与评估研究。
二、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系统现状
当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等环节 。雨水收集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净化设施采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技术;储存设施包括雨水蓄水池、调蓄池等;利用方式主要有景观补水、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工业冷却用水等。虽然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生态效益仍有待提高。
2.2 存在的问题
2.2.1 设施协同性不足
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各环节设施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导致雨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部分区域雨水收集设施收集的雨水未能及时输送至净化和储存设施,造成雨水浪费;不同类型的雨水净化设施处理能力不匹配,影响整体净化效果。
2.2.2 技术应用单一
现有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多采用单一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不同水质和用水需求 。例如,在雨水净化过程中,仅依靠简单的物理过滤,无法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导致净化后的雨水水质不达标,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2.3 缺乏动态调控
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缺乏对雨水资源量、水质和用水需求的动态监测与调控 。在降雨过程中,无法根据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合理调整雨水收集和储存策略;在用水过程中,不能根据用水需求及时调配雨水资源,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2.2.4 生态效益评估不完善
目前,对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标选取不全面,评估方法单一 。多数评估仅关注水资源利用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评估,难以全面反映系统的生态效益。
三、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优化策略
3.1 设施协同优化
对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各设施之间的协同配合 。例如,在雨水收集设施设计时,考虑与净化和储存设施的连接,确保雨水能够顺畅输送;根据不同区域的雨水水质和用水需求,合理配置净化设施,提高净化效率;优化雨水储存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
3.2 技术集成创新
采用多种技术集成的方式,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 。将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膜分离等技术相结合,形成多级雨水净化工艺,针对不同水质的雨水进行针对性处理,确保净化后的雨水达到用水标准。同时,引入新型雨水收集和储存技术,如智能雨水收集模块、柔性雨水储存容器等,提高雨水收集和储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3 智能动态调控
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对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监测和智能调控 。通过在系统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雨水资源量、水质和用水需求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策略;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系统设备的自动控制和优化运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3.4 多源数据融合应用
整合气象、地理信息、城市用水等多源数据,为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利用气象数据预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提前做好雨水收集和储存准备;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的布局;根据城市用水数据,优化雨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案,实现雨水资源的精准利用。
四、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生态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4.1 评估指标选取
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 3 个一级指标和雨水利用率、地下水补给量、水体水质改善程度、生物多样性增加量、居民满意度等 12 个二级指标,全面涵盖系统生态效益的各个方面。
4.2 评估方法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系统生态效益进行量化评估 。首先,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邀请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然后,将生态效益等级划分为优、良、中、差、很差 5 个等级,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系统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值,确定生态效益所属等级。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选取某海绵城市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示范区原有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存在设施协同性差、技术应用单一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系统优化方案,并构建生态效益评估体系对优化前后的系统进行评估。
5.2 实施效果
系统优化后,示范区雨水利用率从 30% 提升至 65% ,地下水补给量增加了 40% ,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居民满意度提高 。通过生态效益评估,优化前系统生态效益综合评分为 62 分,处于中等水平;优化后综合评分提高至 79 分,达到良好水平,生态效益提升显著。
六、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优化与生态效益评估的研究,分析了系统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系统优化策略,构建了生态效益评估体系,并通过案例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评估体系的科学性。研究表明,通过设施协同优化、技术集成创新、智能动态调控和多源数据融合应用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科学合理的生态效益评估体系有助于全面了解系统的生态效益,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完善生态效益评估体系,推动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晋军,庞亚莉,王昊,等.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发展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3,54(05):61-74.DOI:10.13928/j.cnki.wrahe.2023.05.006.
[2]王继明.新建住宅工程海绵城市方案的优化设计与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J].住宅产业,2021,(05):38-40.
[3]刘翠,冯峰,靳晓颖.海绵城市理念下开封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0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