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风险传导机制建模与协同管控策略优化

作者

阚利梅

身份证号:532524198112264028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供应链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网络结构愈发复杂,各节点企业间联系紧密。然而,这种紧密的协作关系使得质量风险极易在供应链中传导扩散,一个节点企业的质量问题可能引发上下游企业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例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缺陷可能致使整车召回,波及多个关联企业。因此,研究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风险传导机制,优化协同管控策略,对于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早关注供应链风险问题,在质量风险传导路径分析、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部分研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供应链风险传播模型。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学者们从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角度探讨质量风险管控策略 ,但在质量风险传导机制的动态建模、协同管控策略的系统性优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供应链质量风险来源与类型分析

(一)风险来源

供应链质量风险来源广泛,涵盖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生产工艺水平不足、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员工操作不规范等;外部因素涉及原材料供应商供货质量不稳定、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坏、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产品质量要求变更等。此外,政策法规的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引发供应链质量风险。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变得复杂且多变。内部因素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和改进的,例如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与规范操作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而外部因素则更多地依赖于企业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的合作与协调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与快速响应能力。

(二)风险类型

根据质量风险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原材料质量风险、生产制造质量风险、物流配送质量风险和销售服务质量风险。原材料质量风险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成分、性能不达标;生产制造质量风险包括产品尺寸偏差、功能缺陷等;物流配送质量风险表现为产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损坏、变质;销售服务质量风险则涉及产品售后出现的质量投诉、退换货等问题。

三、供应链质量风险传导机制建模

(一)建模理论与方法

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质量风险传导模型。复杂网络理论可将供应链节点企业视为网络节点,节点间的业务关系视为连接边,直观展现供应链网络结构;系统动力学通过建立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分析质量风险在供应链中的动态传导过程,揭示风险传导的关键因素和反馈机制。

(二)模型构建

网络结构构建:将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节点企业抽象为网络节点,根据企业间的交易关系和物流流向确定连接边,构建供应链复杂网络模型。

风险传导规则设定:结合质量风险类型和供应链业务流程,设定风险在节点间的传导规则。例如,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问题会以一定概率传导至制造商,影响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制造商的质量缺陷可能传递给分销商和零售商,最终影响消费者。

模型动态演化: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引入时间变量,模拟质量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动态传导过程。考虑风险传导过程中的放大效应、衰减效应以及各节点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传导的影响,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供应链质量风险协同管控策略

(一)协同组织架构优化

建立跨企业的质量风险协同管理组织,明确各节点企业在质量管控中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联合工作小组等方式,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质量风险管控目标的统一和行动的协同。

(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

构建供应链质量风险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节点企业的质量数据、生产进度、库存情况等信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共享,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获取上下游企业的质量风险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建立信息共享的安全保障机制,保护企业核心商业信息。

(三)联合检测与评估

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流程,开展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合质量检测。通过联合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风险点,避免质量问题在供应链中传导扩散。定期对供应链整体质量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协同管控策略。

(四)风险应对协同

建立供应链质量风险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节点企业在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流程和协作方式。当质量风险发生时,企业间能够迅速响应,协同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扩散,降低损失。例如,共同制定产品召回方案、协调生产资源进行产品修复或重新生产等。

五、协同管控策略优化方法

(一)优化目标与指标体系

以降低供应链质量风险发生概率、减少风险损失为优化目标,构建涵盖风险发生频率、风险影响程度、协同管控成本等指标的评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全面评估协同管控策略的实施效果。

(二)优化算法应用

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对协同管控策略进行优化。将协同管控策略的各个参数(如信息共享频率、联合检测周期等)作为算法的决策变量,以优化目标为适应度函数,通过算法的迭代搜索,找到最优的协同管控策略参数组合。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供应链质量风险来源与类型,构建了质量风险传导机制模型,提出了协同管控策略并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案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为供应链企业应对质量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虑供应链动态变化特性,完善质量风险传导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加强对新兴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在供应链质量风险管控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更高效的协同管控模式。同时,开展跨行业、跨国界的供应链质量风险研究,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雷勋平,Robin Qiu.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3):242-24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 64.

[2]颜波,石平.物联网时代农产品供应链协调优化与风险控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5.270.

[3]赵荣.供应链信用风险传导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