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田径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效果研究
邹秀红
镇赉县坦途镇第一小学校 1373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健康观念和体育习惯的重要阶段。传统田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趣味田径课程将田径运动与游戏、竞赛等趣味元素相结合,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深入研究趣味田径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效果,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趣味田径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趣味田径课程设计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秉持 “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将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融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内容设计
跑类游戏:将单纯的跑步练习转化为 “ 接力寻宝跑” “ 障碍穿越跑”等趣味游戏。以 “ 接力寻宝跑” 为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接力,跑到指定区域寻找 “ 宝藏” 卡片,以最快完成接力且找齐卡片的小组获胜。这种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跑步能力,还能培养其团队协作和快速反应能力。
跳类活动:设计 “ 青蛙跳荷叶” “ 跳绳大挑战” 等项目。“ 青蛙跳荷叶” 模拟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的场景,在地面设置若干间隔适当的呼啦圈作为 “ 荷叶” ,学生模仿青蛙跳跃,锻炼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跳绳大挑战” 则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跳绳方式,如单脚跳、双脚交替跳、多人合作跳等,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跳跃能力。
投类项目:引入 “ 投球入筐” “ 飞盘接力” 等活动。在 “ 投球入筐”游戏中,学生站在指定距离处,向放置在地面的筐内投球,以规定时间内投进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这类游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如 “ 森林冒险” “ 太空探索” 等,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之中。例如,在 “ 森林冒险” 情境中,学生需要通过完成各种跑、跳、投的任务,克服 “ 森林” 中的各种障碍,找到 “ 宝藏” 。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学习。
小组竞赛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游戏项目,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教学法:将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热身环节设计 “ 喊数抱团” “ 红绿灯” 等游戏,在教学环节运用上述跑、跳、投的趣味游戏,在放松环节开展 “ 深呼吸接力” 等轻松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四)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表现、进步情况等。例如,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记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除了传统的体能测试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趣味田径课程实践效果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某小学两个同年级且体育基础相近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一个班级设定为实验组,开展趣味田径课程教学;另一个班级则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田径教学。这两个班级学生人数相当,年龄相近,且均由同一位体育教师授课,以确保研究的初始条件具有一致性。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收集数据。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涵盖 50米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等,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呈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课程结束后,针对实验组学生发放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对趣味田径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同时,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体育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丰富的质性反馈。
(二)实践效果
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实验结束后,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在 50 米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等项目的测试成绩上,相较于实验前有明显提高,且成绩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学生。以 50 米跑为例,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实验前缩短了 0.8 秒,而对照组仅缩短了 0.3 秒。这表明趣味田径课程中的各类趣味跑跳投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爆发力、速度和力量,显著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运动兴趣极大激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大幅提高,超过 90% 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趣味田径课程,认为课程充满趣味性,极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课堂上,学生们参与度极高,总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趣味田径活动中。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照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提升并不明显,部分学生甚至仍觉得传统田径课程枯燥乏味。
团队协作精神有效培养:在趣味田径课程的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 “ 接力寻宝跑” 活动中,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合理分工,快速交接,才能赢得比赛。通过此类活动,实验组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高效沟通、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在 “ 多人跳绳” 活动中,学生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够默契配合,体现出团队协作能力的成长。
体育习惯逐步养成: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课后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明显增加,许多学生表示会主动进行跑步、跳绳等体育锻炼,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有的学生甚至会在周末约上小伙伴一起进行趣味田径活动。而对照组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相对较低,多数学生课后仍以静态活动为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趣味田径课程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田径运动变得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践证明,趣味田径课程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体育习惯养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建议
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反馈及教学实践,不断调整与优化趣味田径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确保课程持续保持新颖性与吸引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体育教师对趣味田径课程理念的理解及教学技能,以便教师更有效地规划与执行课程,充分展现趣味田径课程的教学优势。
推广应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趣味田径课程,使更多小学生受益于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腾品强. 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师博览,2025,(06):88-90.
[2] 郭建涛. 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5,(03):143-145.
[3]林春沁.趣味田径项目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5,11(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