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渠道防渗技术对比与效益分析
李明林
身份证号:130903198901012337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占比居高不下,而灌区作为农业用水的主要载体,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传统灌区渠道渗漏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生态问题。渠道防渗技术能减少损失,提升水利用效率,是节水改造的关键。市场上多种防渗技术各有优势。对比分析这些技术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以最大化节水改造效益。
二、灌区节水改造中渠道防渗的重要性
2.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渠道渗漏是灌区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土渠,渗漏损失占总输水量的 30%-50% ,部分地区甚至更高。通过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可将渗漏损失降低至 5%-15% ,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灌溉更多的农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2.2 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稳定的灌溉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渠道防渗能够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确保农田得到充足、及时的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防渗后的渠道水流速度加快,输水时间缩短,可有效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2.3 改善生态环境
渠道渗漏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作物生长。此外,渗漏的水资源还可能携带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对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可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渍化发生概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常见渠道防渗技术对比
3.1 混凝土衬砌防渗技术
原理与特点:混凝土衬砌防渗是通过在渠道内壁铺设混凝土板或浇筑混凝土,形成防渗层,阻止水分渗漏。该技术防渗效果好,耐久性强,能适应较大的水流速度和荷载,且便于维护。但混凝土衬砌施工成本较高,对地基条件要求严格,施工工艺相对复杂。
施工工艺:首先对渠道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地基平整、坚实;然后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或铺设预制混凝土板;最后进行混凝土养护,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浇筑质量,防止出现裂缝等问题。
适用条件:适用于各种地形和土质条件的渠道,尤其是对防渗要求高、水流流速较大的骨干渠道和重要支渠。
3.2 塑料薄膜防渗技术
原理与特点:塑料薄膜防渗是利用塑料薄膜的不透水性,将其铺设在渠道内壁或底部,隔绝水分与土壤的接触,达到防渗目的。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施工简便、防渗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塑料薄膜耐久性较差,容易受紫外线、机械损伤等影响,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施工工艺:先对渠道基层进行平整处理,清除尖锐物;然后铺设塑料薄膜,薄膜之间采用热合或粘接方式连接;最后在薄膜上覆盖保护层,可选用土料、砂砾石等材料,防止薄膜受到破坏。
适用条件:适用于小型渠道、临时性渠道以及资金有限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3.3 沥青材料防渗技术
原理与特点:沥青材料防渗是将沥青混凝土、沥青砂浆等沥青类材料铺设在渠道表面,形成防渗层。沥青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和柔韧性,能适应一定的地基变形,抗冻性能较好。但沥青材料在高温下容易软化,低温下可能变脆开裂,且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有一定影响。
施工工艺:施工前需对渠道基层进行清理和处理,确保基层表面平整、干燥;然后将沥青材料加热熔化,采用喷涂、浇筑或铺设等方式施工;最后进行表面处理和养护。
适用条件:适用于寒冷地区、地基有一定变形的渠道,以及对防渗和
抗冻要求较高的工程。
3.4 土料压实防渗技术
原理与特点:土料压实防渗是通过对渠道土料进行分层压实,减少土壤孔隙率,提高土壤密实度,从而降低土壤的透水性。该技术施工简单,成本低廉,无需特殊材料和设备,但防渗效果相对较差,防渗层厚度较大,占用渠道空间较多。
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土料,控制土料的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然后分层铺填土料,每层厚度不宜过大,采用夯实机械进行压实,达到设计的压实度要求。
适用条件:适用于小型渠道、临时性渠道以及对防渗要求不高的灌区,或作为其他防渗技术的辅助措施。
四、渠道防渗技术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节水效益:不同防渗技术的节水效果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以混凝土衬砌防渗技术为例,假设某灌区改造前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4,采用混凝土衬砌防渗后提高至 0.8,灌区年总引水量为 1000 万立方米,则每年可节约水资源 400 万立方米。按照当地农业用水价格计算,可节省大量的水费支出。
增产效益:渠道防渗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例如,某灌区实施防渗改造后,农作物平均亩产量提高 10%-20%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同时,减少了因水资源不足导致的灌溉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虽然混凝土衬砌防渗技术初期投资较高,但其耐久性强,使用寿命长,后期维护成本低;而塑料薄膜防渗技术初期投资低,但由于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总体成本并不低。因此,在选择防渗技术时,需综合考虑工程寿命周期成本。
4.2 社会效益
提高灌溉保证率:渠道防渗技术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渗漏损失,提高了灌溉水的输送效率和可靠性,使更多农田能够得到及时灌溉,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节水改造后,节约的水资源可用于扩大灌溉面积或发展其他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同时,灌溉条件的改善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渠道防渗减少了土壤盐渍化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4.3 生态效益
保护水资源:渠道防渗减少了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量,有助于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保护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避免了因地下水位变化引发的生态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防渗后的渠道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渠道周边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此外,稳定的水流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结论
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灌区的自然条件、工程需求、资金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渠道防渗技术,以实现节水改造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型渠道防渗技术,进一步提高灌区节水改造水平,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尚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渠道防渗关键技术分析[J].水上安全,2024,(05):166-168.
[2] 辛福德. 灌区节水改造中的渠道防渗技术研究[J]. 科技资讯,2023,21(22):156-159.
[3]段丽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农田灌溉渠道防渗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18):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