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重症监护室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
李露萍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脑病重症病房 广东惠州 5161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定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出血患者术中心率和血压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将80名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患者接受包括术前心理干预、术中麻醉管理优化和术后镇痛措施改进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术前、术中及术后监测心率和血压,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恢复时间和疼痛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显示出更高的稳定性。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术中心率和血压的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护理干预;心率稳定性;肺部感染
引言
脑出血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与死亡的概率都相当高。脑出血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失,这使得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肺部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长,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重症监护室(ICU)是专门针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和监护的场所,其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ICU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还要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特定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平均年龄36.2岁,平均病程2.0年,BMI为23.7 kg/m²。对照组男女各半,平均年龄35.5岁,BMI为22.8 kg/m²,甲状腺功能正常。在性别、年龄、BMI这些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已经获得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
(1)纳入标准:临床确诊脑出血患者;18-65岁,性别不限;掌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订同意书,资料可随时查阅者。(2)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在重症监护室中实施了护理干预。在术前护理阶段,护士们利用专门的量化评估表对患者进行了详尽的评估,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还包括了心血管功能的详细检查、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以及手术风险的精确评估。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护理团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确保术前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进入术中护理阶段,护士们持续监测患者的关键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保持高度警觉,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异常变化。根据量化评估的结果,护理团队灵活调整麻醉的深度和液体管理策略,以维持患者术中状态的稳定。此外,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还负责确保手术器械和耗材的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提高手术效率,优化整个手术流程。在术后护理阶段,实验组的患者接受了全面的护理,包括有效的疼痛管理、细致的引流管护理、鼓励早期活动和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量化评估的结果同样被用于指导术后护理措施的调整,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适宜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恢复进程。
对照组在重症监护室接受的是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在术前护理阶段,对照组的患者经历了标准的术前准备流程,这包括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手术流程、预期结果以及可能的风险,同时完成了术前的一系列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此外,护理团队还根据医院的常规操作制定了护理计划,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术中护理阶段,对照组的护理工作严格按照医院既定的常规流程进行。护士们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同时,护理团队与手术医师紧密配合,提供手术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协助完成手术操作,确保手术的连贯性和安全性。术后护理方面,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了标准的术后护理措施。这包括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提供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在术后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包括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和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1.3 观察指标
(1)心率(HR):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在术前1小时、术中每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患者保持平卧姿势,将心电监护仪的电极片按照指定位置贴于患者胸部,随后启动监护仪进行连续监测,系统将自动记录心率数据,以便于分析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率变化。
(2)血压(BP):使用自动血压计完成,测量时间为术前1小时、术中每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每隔6小时。在测量时,患者需保持平躺姿势,将血压计的袖带正确包裹在患者的上臂,随后启动血压计进行测量,记录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以监测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变化。
(5)并发症发生率:涵盖术中及术后30天内,使用病历记录系统和术后随访记录表。通过查阅病历记录和术后随访,记录术中及术后30天内患者出现的所有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感染、血栓、器官损伤等。然后,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即并发症发生数量除以总手术例数,以量化并发症的风险。
(4)肺部感染情况:通过病历记录、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扫描)以及微生物学培养结果来评估。在术后30天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的肺部检查,包括听诊、血气分析和痰液培养等,以确定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记录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即肺部感染病例数除以总手术例数,以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借助SPSS 26.0软件完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呈现,组间对比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以频数(n)和百分比(%)来表达,组间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在本研究中,将P值小于0.05作为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心率和血压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前1小时、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的平均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为明显,与另一组相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率和血压均较对照组更为稳定。具体来看,实验组患者在术前1小时的心率为78.5±5.2次/分,而对照组为82.3±6.1次/分,显示出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心率水平。术中每小时的心率和血压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患者的稳定性,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而对照组患者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
2.2 并发症发生率
表2展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3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
2.3 肺部感染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0天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见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3.8天,平均疼痛评分降低了1.4分,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5.4天。这些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实验组患者接受的特定治疗措施有关。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更快的康复速度和较低的疼痛感受,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进一步强调了在重症监护室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例如,叶佩华的研究指出,人文关怀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岳宗甲的研究则强调了细节护理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作用,通过关注多管道护理的细节,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卞洁的研究表明,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梁芹等人的研究则聚焦于脑出血患者,探讨了护理干预在预防肺部感染中的作用,与本研究结果相辅相成。
在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许艳梅的研究强调了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而张靖威的研究则关注了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聂莉的研究则从舒适性护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如傅亚丽等人的研究,为重症监护室护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王梅燕的研究则关注了疼痛护理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强调了疼痛管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高乃坤的研究则从营养支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营养状况。王妮的研究则关注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强调了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安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佩华.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效果[J].名医,2024,(05):144-146.
[2]岳宗甲.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多管道安全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03):149-152.
[3]卞洁.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5):14-16.
[4]梁芹,熊丹丹,刘冬莲.重症监护室脑出血预防肺部感染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1):134-136.
[5]薛霞.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的价值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0(29):144-146.
[6]许艳梅.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0(27):137-139.
[7]张靖威.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9):199-201.
[8]聂莉.对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实施舒适性护理的应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1):71-73.
[9]傅亚丽,张先红,范娟,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家庭参与式护理实践及建议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22,29(14):7-11.
[10]王梅燕.疼痛护理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4):71-73.
[11]高乃坤.提高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护理的实践分析——评《急危重症护理学(案例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