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杨松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临着教学改革需求。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高校需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和实践策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应用型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促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高校在此背景下,须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体系未能与行业需求实现同步更新。随着产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打造信息化实践平台,如何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关乎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技术能力,而是包括更广泛的素质,如多学科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跨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要求高校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许多新兴技术的出现,如边缘计算、生成式AI等。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框架未能涵盖这些新兴领域,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需求。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加入新兴技术的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同步,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革的高水平人才。
(二)推动科技进步的需要
随着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芯片等颠覆性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与应用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传统的静态化知识传授模式已无法满足前沿科技领域突破的需求。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引入“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即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重大科技突破如AlphaFold2破解蛋白质结构和DeepSeek引发的生成式AI革命,均依赖计算机科学与生物、数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度协作。这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不仅要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推动跨学科的协同教育,培养能够跨领域合作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可见,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技术瓶颈问题的专业人才,确保高校教育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保持一致,推动整体科技创新。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质量标准已不再仅仅看重“知识传递效率”,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建构效能”。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学生可以轻松访问海量的专业知识,快速获取并整合信息。相较于传统教学依赖于纸质资料查阅的低效方式,信息化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并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便捷。计算机技术还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以往的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依赖课堂学习,而难以进行反复的自主思考和巩固。而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学习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知识点的反思,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计算机技术不仅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获取信息,而且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如在线测试、模拟练习、虚拟实验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学科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性缺失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计算机专业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导致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和编程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然而在许多高校中,学生往往在毕业后才会真正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项目,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需求。随着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这些岗位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应对技术变化的能力。由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学生难以在毕业时具备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导致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同时,当前许多学校往往采用模拟案例进行教学,缺乏与真实产业环境的对接。例如,在微服务架构的教学中,很多实验室仍使用虚拟机来模拟容器化部署,而很多大型企业早已普遍采用Serverless无服务架构,这种技术代差使得学生的工程认知滞后了2-3个技术周期,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二)教学模式同质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失衡
尽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大高校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改良,但许多改革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根本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于课程内容繁多且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平衡知识传授与创新教学形式的结合。这导致了教学模式的趋同,依旧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为主,缺乏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计算机专业强调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面对新型科技研发领域的就业方向,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当前的教学模式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未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由于教学模式的同质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无法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师资队伍信息化转型的矛盾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多来自于传统技术体系,且大部分是在过去的技术环境中成长的。随着云计算、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教师对这些前沿技术的认知深度和掌握程度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与当前技术发展之间存在代际差。这种差距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同时,许多教师缺乏智能教学工具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地设计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教学场景。这使得他们无法构建一个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生态,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且,现有的教师考核标准仍主要侧重论文、课题等传统的学术产出,未能有效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创新和产业实践中。这种考核体系的滞后,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未能激发他们在信息化教学转型中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平时上课+作业完成情况+期末上机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其中期末上机考试占据了70%以上的比重。这种评价方式过于侧重确定性答案的还原,忽视了对非常规解决方案、技术颠覆潜力等创新特质的识别和评估。标准化的考核体系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应用,强调的是正确答案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快速适应新技术、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新的技术挑战时,学生提出非常规的技术方案和创新思路,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导致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标准答案,而非探索技术的可能性和边界,无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素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刀切”问题。首先,高校可以引入人工智能(AI)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画像动态推荐微课资源。这种个性化学习不仅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下掌握知识。其次,搭建校企数据互通平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如5G基站优化和鸿蒙系统开发,转化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课程资源智能更新系统可以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最新。实时获取前沿技术文档和项目案例,教师可以随时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使课程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保持教育的前瞻性。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还促进了教师作业批改的电子化管理。教师能够更加高效地布置和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包括项目式教学、实验室实践和校外实习等形式。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帮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出更强的实践能力。实验室实践则提供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较为安全和系统的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校外实习则能让学生进入企业或实际工作场所,直接体验工作环境,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应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专业通常涉及多个领域,如数学、工程、物理等。因此,跨学科的合作至关重要。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联合课程的学习和跨的学科项目实验,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范围,也为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三)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学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培训,针对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基础教育理论,还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培训,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其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和实践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实际教学项目、与企业或行业合作伙伴合作,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教师的实际参与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实际需求,并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方面。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最后,高校应建立在线教学平台、论坛、社区等,帮助教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与讨论,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度。
(四)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标准化的考试,未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当减少传统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以设计更多与实际项目相关的考核任务,结合题库、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励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展示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方案。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模式,结合平时作业、实践操作、项目设计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实践操作时,采用随机抽取题目的方式进行考核,避免只依赖于单一的标准化测试,使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和真实。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化时代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性和创新性,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促进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高校应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计算机人才,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斌,李鹤喜,刘耀宗.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改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5):63-65.
[2]高波.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4):7-8.
[3]张梦飞.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4):243-244+256.
[4]王园园.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华东科技,2023,(06):119-121.
[5]张晓利.浅谈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51-52.
[6]赵静丽.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9):268-269.
[7]吴秦,杨金龙,宋威.新工科时代计算机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