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载交通下的干线公路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作者

郭发勇

朝阳凯迅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辽宁省朝阳市 122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载交通在干线公路上日益频繁,对路面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分析了重载交通对干线公路路面的影响,探讨了当前路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材料选择、结构组合、力学分析等方面提出了重载交通下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旨在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保障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

关键词:重载交通;干线公路;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1.引言

干线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大量的货物运输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货运需求持续增加,重载车辆的数量和载重不断攀升。重载交通给干线公路路面带来了比普通交通更为严峻的考验,导致路面过早出现病害,如车辙、裂缝、坑槽等,不仅影响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还大幅增加了公路的养护成本和社会经济损失。因此,开展重载交通下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重载交通对干线公路路面的影响

2.1 车辙病害

重载车辆的轴重较大,在行驶过程中对路面产生反复的竖向荷载和水平剪切力。在这种复杂应力作用下,路面结构层中的沥青混合料会发生不可逆的塑性流动,导致路面表面出现永久性变形,形成车辙。车辙的出现不仅影响行车平稳性,还容易造成积水,在高速行驶车辆的作用下,可能引发水漂现象,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2.2 裂缝问题

重载交通产生的高应力容易使路面结构产生裂缝。一方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层底部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从底部开始出现疲劳裂缝,并逐渐向上扩展;另一方面,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差异等环境因素,路面材料会发生收缩或膨胀,在重载交通的叠加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裂缝会使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内部,加速路面材料的损坏,降低路面的整体强度。

2.3 坑槽形成

重载车辆对路面的冲击作用以及路面病害的发展,容易导致路面局部材料松散、脱落,形成坑槽。坑槽会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并且在车辆反复碾压下,坑槽面积会不断扩大,进一步破坏路面结构。

3.当前干线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标准与实际交通不符

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标准主要基于过往的交通量和轴载情况制定,对于近年来迅速增长的重载交通考虑不足。设计中采用的标准轴载与实际重载车辆的轴载相差较大,导致按照现有标准设计的路面结构在重载交通下难以满足承载要求,过早出现病害。

3.2 材料性能不足

部分干线公路路面在材料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重载交通的特殊要求。例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欠佳,在重载车辆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容易出现车辙和裂缝;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抗冲刷能力不足,在水分和重载交通的共同作用下,基层材料容易被冲刷流失,导致路面结构损坏。

3.3 结构组合不合理

一些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组合不够科学,各结构层之间的功能匹配不佳。例如,基层厚度不足,无法有效扩散重载车辆产生的应力,使得面层承受过大的荷载;或者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性能不好,在重载交通的反复作用下,容易出现层间滑移,降低路面结构的整体性。

4.重载交通下干线公路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4.1 材料选择优化

4.1.1 沥青混合料

选用优质的沥青结合料,如改性沥青,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改性沥青通过添加聚合物等改性剂,能够改善沥青的性能,使其在高温时不易软化,低温时不易脆裂。同时,优化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采用间断级配或骨架密实型级配,增加粗集料的含量,形成骨架结构,提高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在粗集料的选择上,应选用质地坚硬、耐磨、棱角性好的石料,以增强混合料的内摩阻力。

4.1.2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

为提高水泥稳定基层的抗冲刷能力,可适当增加水泥剂量,并选用优质的水泥和集料。同时,在水泥稳定基层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如抗冲刷剂,改善基层材料的性能。此外,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优化集料级配,使基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4.2 结构组合优化

4.2.1 增加基层厚度

合理增加基层厚度可以有效扩散重载车辆产生的应力,减轻面层的负担。根据力学分析和实际工程经验,确定合适的基层厚度。例如,对于重载交通量大的干线公路,可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从传统的 20 - 25cm 增加到 30 - 35cm,提高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

4.2.2 设置功能层

在路面结构中设置功能层,如设置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作为联结层,它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协调面层与基层之间的变形,增强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在基层与土基之间设置级配碎石垫层,起到排水、隔温、扩散应力等作用,改善土基的工作条件,提高路面结构的耐久性。

4.2.3 加强层间粘结

采用有效的层间粘结措施,确保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良好粘结。在铺设沥青面层前,对基层顶面进行彻底清扫和喷洒透层油,使沥青面层与基层牢固粘结,避免层间滑移。对于水泥稳定基层与底基层之间,也可采用洒布水泥净浆等方式加强粘结。

4.3 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4.3.1 建立力学模型

运用有限元等力学分析方法,建立重载交通下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的力学模型。考虑重载车辆的轴载大小、作用位置、行驶速度等因素,以及路面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和各结构层之间的接触条件,对路面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响应进行模拟分析,准确掌握路面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4.3.2 基于力学分析的优化设计

根据力学分析结果,对路面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调整各结构层的厚度、材料参数等,使路面结构在满足承载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各项力学指标达到最优。例如,根据模拟分析,适当调整沥青面层的厚度和模量,使面层底部的拉应力和剪应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裂缝和车辙的产生。同时,通过优化设计,使路面结构的整体造价更为合理,实现技术与经济的平衡。

5.工程实例分析

某干线公路承担着大量的重载货运任务,原路面结构为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 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 20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 20cm 石灰土底基层。在重载交通的长期作用下,路面出现了严重的车辙、裂缝和坑槽等病害。为解决这些问题,对该路段进行了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在材料选择上,上面层采用 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AC - 13C),下面层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AC - 20C),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基层采用 30cm 厚的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 20cm 厚的石灰土,并在基层中添加了抗冲刷剂。在结构组合方面,增设了 8cm 厚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 - 25)作为联结层。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对各结构层的厚度和材料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

经过优化设计后的路面结构,在通车后的使用过程中,性能良好,车辙、裂缝等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结论

重载交通下干线公路路面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对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病害能力。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载交通的特点,从材料选择、结构组合、力学分析等方面入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为干线公路在重载交通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可强,纵瑾瑜.基于重载交通的赣西地区普通干线公路典型路面结构优化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8,(06):4-7+96,97.

[2]张海峰,魏连雨,宋杨,等.重载交通干线公路旧沥青路面加铺层结构力学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44(03):99-104.

[3]赵恒博,陈修辉,邱宁.重载交通大中修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影响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0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