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赋能粤北乡村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朱晓敏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省 韶关市 510000
摘要:本文基于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以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艺术设计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创新路径与实施成效。通过对其“美丽庭院”建设、生态景观规划、文化创新项目等实践案例的剖析,揭示艺术设计在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激活产业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乡村振兴中的艺术设计介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粤北乡村;创新路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设计作为文化赋能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手段,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与学科优势,通过“设计介入—文化激活—产业联动”的创新路径,在南雄市大坪村、水口镇等地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为艺术设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本研究通过深度解析其典型案例,探索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路径与实施机制。
(一)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当前,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已得到学界与实践领域的广泛认可。研究表明,艺术设计通过空间重构、文化挖掘、产业融合等方式,可显著提升乡村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空间重构提升人居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改造建筑风貌、提升景观品质,有效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例如,浙江余村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将传统村落与现代审美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典范,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第二,文化挖掘增强乡村认同。艺术设计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基因,如非遗技艺、传统习俗等,通过创意设计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乡村凝聚力。如贵州侗族大歌通过现代编曲和舞台设计,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第三,产业融合激发经济活力。艺术设计推动农业、手工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例如,陕西袁家村通过主题化场景设计和体验活动,将传统小吃与民俗体验结合,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项目分析,缺乏对系统性创新路径的探讨。多数案例仅呈现设计成果,未深入解析“文化基因提取—设计转译—产业激活”的完整逻辑链,导致理论框架不完善,实践指导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文化基因提取—设计转译—产业激活”的三阶理论模型,系统阐释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二)艺术设计赋能粤北乡村建设创新路径
文化基因数据库构建之路径。文化基因数据库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等技术手段,将传统建筑构件、非遗纹样等转化为数字资产,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激活其现代价值。韶关学院团队对南雄市古村落进行三维扫描,建立传统建筑构件数据库,系统梳理南雄市古村落建筑元素、非遗纹样等文化符号,建立可视化数据库,为设计转译提供基础素材。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数字化建档等方式,提取可转化的文化元素,将非遗故事融入空间设计,增强场所精神。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文化基因数据库在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创新与乡村振兴中的枢纽作用,为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技术路径。
设计的转译之路径。从文化认同度、空间使用率、经济转化率等维度构建评估体系,量化设计成效。将文化基因转化为设计语言,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构传统元素,创造兼具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的作品。首先运用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村民对设计元素的认知度与情感认同,然后利用眼动仪追踪用户对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视觉焦点差异,结合VR技术模拟空间叙事体验,如大坪村青砖纹样在现代表达中的语义一致性。如大坪村“美丽庭院”项目中,设计师保留青砖、木雕等传统工艺,植入适老化功能,提升居住品质。该案例表明,设计转译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文化基因的可持续进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技术伦理范式。
产业激活之路径。形成“高校—政府—企业—村民”四方联动模式,明确责任分工与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消费场景设计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开发“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等业态。产业激活需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如利用闲置农房发展“非遗主题民宿”,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适老化设施。产业激活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文化基因的可持续进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技术伦理范式。
(三)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
韶关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包含瑶族聚居区、丹霞地貌带等多元文化景观,其乡村问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复合性特征。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丹霞美丽乡村计划",累计完成多个村落改造项目,形成从调研到落地的完整闭环。
学院研究团队深入必背镇瑶族聚居区,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盘王节祭祀仪式、瑶绣图腾纹样、长鼓舞动态姿态等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性采集,以及将瑶绣中的八角花纹样解构为现代几何图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系统阐释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系统性创新路径的探讨与实践,艺术设计通过文化基因的系统性转译,能够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这种创新范式突破了传统乡村振兴的单一维度,构建起"文化解码-设计创新-产业赋能"的完整链条,为多元文化景观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探索证明,当设计思维与乡土文化深度对话,当创新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持久的内生动力。这种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不仅为粤北乡村的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样本。
案例一:南雄市大坪村“美丽庭院”建设与生态景观提升项目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南雄市大坪村实施的“美丽庭院”建设及生态景观提升项目,是艺术设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学院秉持“因户施策、一院一景”原则,协调7名专业教师和58名优秀学生,为21户庭院量身定制个性化改造方案,其中2户已完成改造并展现显著成效,2户正在施工。项目不仅聚焦于单体庭院的改造,更从村庄整体风貌出发,规划了庭院绿化、小菜园、小果园、公共休闲绿地、景观生态林及绿化景观路等生态景观系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美化网络。通过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实现乡土文化的现代转译。例如,在庭院改造中采用当地特色青砖、木雕等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简约线条,营造出既保留乡愁记忆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居住空间。景观规划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引入本土植物品种,构建多层次生态群落,既改善村庄微气候,又为村民提供生态产品(如水果、蔬菜)。项目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美丽庭院+民宿体验”模式。已改造庭院在稻田音乐会期间成为游客打卡点,带动餐饮和农产品销售超55万元,实现“美丽经济”转化。该项目实践了“文化基因提取-设计转译-产业激活”的创新路径。通过深度挖掘粤北乡村文化基因(如客家建筑元素、农耕文化符号),运用参数化设计、模块化组合等现代手法进行转译,最终通过旅游消费场景实现价值转化,形成“文化-设计-产业”闭环。
案例二:“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实践转化
在2023年度“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中,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斩获18项奖项,其中一等奖作品《岁康园——古村落文化长者食堂空间设计》《穿茂竹·织文脉——基于针灸理论的曹角湾村景观更新设计》已落地实施。《岁康园》项目针对古村落空心化问题,将废弃祠堂改造为长者食堂,保留建筑木构架和天井结构,植入适老化功能(如无障碍通道、防滑地面)。墙面采用数字投影技术动态展示村史故事,餐具设计融入当地非遗“南雄青花瓷”纹样,形成可感知的文化记忆载体。项目激活了古村落公共空间,日均服务老人50余人次,促进代际交流,并被列为南雄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穿茂竹》项目借鉴传统“针灸疗法”,通过微小景观介入激活整体空间。如利用竹材构建“生态针灸点”,既解决排水问题,又形成视觉焦点。结合当地竹编非遗技艺,开发竹艺体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与竹编工作坊,带动非遗传承人增收。该案例体现了“微介入·大激活”的设计哲学。通过精准识别乡村空间“痛点”,以低成本、高创意的设计介入,触发连锁反应式的空间活力提升,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新思路。
案例三:“美育浸润”粤北乡镇中小学美育帮扶实践纪实
美术与设计学院以美术教育为纽带,构建起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创新模式,用艺术的力量激活乡土文化基因,在岭南大地上书写着产教融合的时代答卷。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启动"艺启乡创"美育帮扶计划,将艺术教育延伸到粤北山区。通过设计教学助力传统文化复兴、带动乡村振兴,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及艺术设计创新模式,以美育人,主动扛起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教育担当,在服务乡村、设计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教师及师生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对粤北乡镇中小学进行美育帮扶。利用寒暑假期前往乐昌县中小学,开展"美育流动课堂"行动以及美术工作室的援建工作,在前期为廊田镇中心学校打造“以耕修身,以读明理”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发挥美院的专业特色,以美育为引领,通过艺术教育,激发乡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推动学校“耕读文化”走深走实。此次援建活动是美术与设计学院践行“地方所需、韶院所能”服务宗旨的具体举措,通过实际行动,美术与设计学院在产教融合上不仅为乡村美育教育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也展示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积极推进乡村教育建设,突出美育特色,不断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美术工作室打造成为学生实现艺术梦想的摇篮,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帮扶。
结论
在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美术与设计学院依托设计教育优势,构建起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本研究聚焦于该学院在粤北山区实施的美育帮扶行动,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其内在机理与育人效能,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镜鉴。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案例表明,三阶理论模型不仅为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性路径,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强大的实践指导性和推广价值。该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创新思路。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拓展案例范围,深化对模型适用性与优化路径的探讨,以释放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大潜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5);
[2]张熙,杨冬江.从“乡村美化”到“和美乡村”: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内涵变化、建设路径及价值探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3(3):69-74;
[3]潘元,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技能培育路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27):10;
[4]朱妍,胡会欣.乡村振兴视阈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2023(12):17-18;
[5]肖昕,涂紫姝,冯菁.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2):154-160。
项目:
2023 年度韶关市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支持科研工作者项目)“新发展理念视域下艺术创新赋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30331168038825;
作者简介:朱晓敏(1993-),女,汉族,广东省, 博士,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