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与效果分析
段颖喆
南阳师范学院 校医院,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摘要 探讨融合智能技术与人本关怀的干预模式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认知障碍老年患者,通过智能辅助训练、情绪支持及家庭协同干预开展综合护理,设对照组与实验组,干预期为12周。结果:实验组在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及护理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关怀融合干预有助于提升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具备良好推广价值。
关键词: 老年护理;认知功能障碍;融合智能技术。
一、引言
我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占比达18.7%。伴随高龄化进程,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中,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达15%至20%,其中相当比例最终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等不可逆性疾病[1]。认知退化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独立性,更对其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护理需求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家庭负担与社会照护体系面临的双重挑战。
面对这一现实,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充分应对认知障碍群体在心理支持、依从管理、认知干预等方面的复杂需求。科技辅助与情感关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老年护理服务创新转型的重要方向[2]。本研究聚焦于将智能交互工具、个性化认知训练和家庭协同机制引入老年认知障碍护理中,构建多维融合干预路径,旨在系统评估其在改善患者认知状态、提升护理依从性及整体照护质量方面的成效与机制。研究不仅回应养老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更试图为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与理论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人本护理理论为价值导向,强调患者主体性的维护与情感连结的重塑,将其理念融入认知障碍护理全过程中,通过构建涵盖认知支持、心理慰藉与行为引导的照护系统,使护理行为从任务导向转向关系维系与生活质量提升的深层目标;在研究结构中融入结构方程路径建模思想,以“干预手段—心理行为—认知变化”为核心逻辑主线,构建多变量耦合分析框架,既描摹干预效应的作用轨迹,也剖析其在患者依从、家庭协同与照护满意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的护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结构范式[3]。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依托多中心、分层抽样策略,选择来自城市社区与康养机构的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群体为样本基础,构建具有代表性的干预对象结构,保证数据异质性的同时增强结论外推的广度与现实适配性,通过设置智能-关怀融合干预组与常规照护对照组,在12周的周期内实施动态监测与多点评估,干预路径涵盖个性化认知训练计划制定、语音交互辅助执行、家庭成员情绪支持参与及护理人员心理引导训练四个维度,力求打通技术与人情之间的照护壁垒[4];评估体系引入MoCA、GDS等量表工具,结合护理依从性访谈与可穿戴设备行为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与ANCOVA等统计方法对干预前后差异进行定量识别,辅以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变量间的因果路径,试图在量化改变量的同时解析背后的机制逻辑,为认知护理模式转型提供实证支撑与路径启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实验组在完成为期12周的智能-关怀融合干预后,其MoCA评分由干预前的均值18.32±3.47提升至22.57±3.12,认知功能改善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同期提升幅度不足两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情绪状态评估中,实验组GDS评分从9.41±2.18下降至6.07±1.85,抑郁症状缓解趋势明显,情绪稳定性增强的背后,既体现干预对负面情绪识别与介入的及时性,也反映技术辅助未替代关怀连接,而是在照护关系中构建起一种温和而连续的支持通道;护理依从性方面,融合干预组护理配合率达91.4%,较对照组提升近15个百分点,尤其在日常服药、睡眠行为与康复训练的遵守频率上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与自觉性,这种转变并非源于简单的技术刺激,而是患者在智能互动与家庭关怀中逐渐重塑对自我健康的认知价值感[5];结构方程分析显示,认知改善不仅直接受益于干预措施本身,其背后的中介变量如情绪状态调节、家庭成员参与度与护士沟通频率均呈显著正向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43、0.37与0.31,提示未来干预策略在注重认知训练强度的同时,更应在情感支持与人际连接维度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从“被护理”走向“自我感知”的本质跃迁。
五、讨论
1.融合干预策略的效果解读与理论支撑
融合干预模式在认知改善、情绪调节与依从行为中的多重成效,反映的不仅是技术介入所带来的操作便捷,更深层次体现了人本护理理论在复杂照护实践中的内在张力与延展能力,在交互式认知训练与家庭情感支持的双重作用下,患者逐步建立起对“被看见”的心理认同感,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愿与情感连接的重塑动因,这一机制在结构路径分析中得以印证,当认知功能的提升不再孤立于训练次数的量化积累,而是嵌入于关系维度与主体感知的协同作用之中,干预的有效性便呈现出持续性与内化性相结合的复杂特征,理论上印证了照护关系中的“共情—互动—赋能”链条在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场域中的逻辑可行性与现实引导价值[6]。
2.“智能+人本”融合路径的现实意义与推广潜力
在认知障碍老年护理实践日趋复杂化的当下,“智能+人本”融合路径展现出远超传统护理模式的适应性与发展弹性,其有效性并非建立在技术堆砌或制度刚性之上,而是源于技术介质对情感通道的赋能机制与人文关怀对护理逻辑的柔性牵引,当认知改善不再是外在指标的提升而转化为老年人内在生活感受与自我价值认同的回归,干预的意义便从操作手段走向社会伦理层面的回应,而在本研究中呈现出的高依从性、高互动频率与情绪好转趋势正构成这一融合模式的现实支撑[7];在更广泛的照护场景中,这一路径具备高度可移植性与系统适配能力,其对护理人力短缺、家庭照护焦虑与社区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的纾解效应亦具实证价值,为智慧养老体系的构建与政策干预的设计提供可复制、可评价、可持续的实施范式。
3.研究局限与未来优化方向
尽管本研究通过智能-关怀融合干预路径取得了积极的实证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样本选择与干预持续性方面的局限性不可忽视,研究样本仅限于特定区域的社区与机构,未能覆盖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及地理环境的老年群体,因此其推广性和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同时,12周的干预周期虽有效推动了认知与情绪的改善,但对于认知障碍患者而言,长期干预的效果与维持机制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何确保干预成效在未来的长期护理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是未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公维军,张玉梅.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J].中国医刊,2023,58(9):949-953.
[2]陈希,赵丽萍,张毅,等.老年人认知衰弱评估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1,36(4):109-112.
[3]汤莉莹,李培,白玉芝,等.老年心衰患者衰弱共病现状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6):451-455.
[4]卢善庆.胃肠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21):170-171.
[5]李燕玲,贺倩,王燕,等.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对轻度脑外伤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5):947-949.
[6]王建梅,任少伟.老年患者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280-281.
[7]李越颖,郑慕华,胡文环,等.认知行为护理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3):118-120.
[作者简介]
姓名:段颖喆
出生年月:1992.12.0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南阳市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毕业院校:南阳理工学院
毕业专业:护理学
研究方向:外科护理
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