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准资助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剖析

作者

李迪睿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一、案例背景

学生 A 同学,来自革命老区山西晋中平遥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家务农,父母微薄的收入主要用于供 A同学和姐姐读书。2022 年年底,A 同学的舅舅因患肝癌治疗无效于去世,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仅育有一儿一女,只得投奔 A 同学一家。A 同学的爷爷,外公外婆均丧失劳动力且年迈多病,养老费用大。同时,A 同学舅舅治疗花费费用巨大,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从小,A 同学的父母就教育他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改变现状,不能吃了没文化的亏。学习的道路是坎坷且艰辛的,2022 年,A 同学高考失利。看到贫寒的家庭和年迈的父母,A 同学选择了外出打工,但内心对于大学校园的渴望从未消失,2023 年,A 同学拿着自己打工赚来的钱重新参加高考,终于被大学录取。

得知 A 同学被录取,全家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学费负担。暑假期间,A 同学也在做一些短工,补贴家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但受台风天气影响,连绵不断的阴雨造成家里耕种的农作物减产,不少幼苗需要重新耕种,又给这个贫困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这时候,A 同学看到了学院 23 级新生群中对于资助政策的宣传,怀着忐忑的心情,A 同学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开学前,A 同学的临时困难补助审批到账,A 同学也顺利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让全家人松了一口气。

在开学报道当天,A同学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完成报到。A同学同学说“感谢国家、学校的帮助,让他能够圆梦大学。”

大学生活中,A 同学用自己乐观进取的心态感染身边每一位同学,作为宿舍的“老大哥”,他关心室友,宿舍整洁,关系和睦。在班级,A 同学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开展心理团辅活动,还加入了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二、解决思路

针对类似 A 同学这类贫困有志的学生,应注重从资助育人、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四个方面入手,将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1.提早规划有速度,暖心帮扶渡难关

提前筹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及时宣传,抓住新生录取后入学前的关键时间点,向学生宣传“奖、助、贷、勤、减、免、补、‘绿色通道’”的资助体系,打破“信息差”,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助学方针。

在宣传过程中,以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国家助学金作为主线着重宣传,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宣传到位。同时,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作为辅助,双管齐下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心入学、安心就学。

学生初入学阶段,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应通过查阅新生资料、宿舍走访等方式,重点关注来自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充分了解班级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及日常生活水平。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及国家助学金申请环节,重点关怀前期掌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建尽建”。

A 同学同学家庭贫困,家庭又遭遇家人病重,台风灾害等重创,“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系列蝴蝶效应,一件件不幸的接踵而来,让家庭变得黯淡无光。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层面,对其给予帮扶势在必行,在了解到 A 同学的情况后,学院第一时间向他普及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并鼓励他积极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帮助他树立信心,顺利入学。

2.智志双扶有力度,榜样引领树信心

学院聚焦资助育人,赋能学生成长,学院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注重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将资助育人纳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给予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注重通过身边的榜样人物、榜样事迹进行道德浸润,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于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励志成长成才。

学院发挥榜样引领,实施精准思政。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学院以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引导,选树优秀榜样典型,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学院将资助育人纳入入学教育必要环节,结合政策宣贯、榜样引领、团辅活动,鼓励学生不畏困境,树立志向,励志成才,回报祖国。同时,加强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树立“回馈意识。”

A 同学同学入学后,申请了家庭经济困难建档和国家助学金,结识了学院一批榜样典型,A 同学同学说“生活是未知的,但我的态度会积极向上,无论以后会怎样,我都会坚强走过去,在大学好好学习,用所学到到的知识回报国家,回到家乡,帮助像我一样在高考上有困难的同学,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持续跟进有温度,多方协作育新人

持续关心关怀,落实三全育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不是一朝一夕、三言两语的,而是通过持续关心关怀帮扶,贯穿育人全过程,真正做到由“输血”资助为“造血”资助,使学生励志好学,掌握一技之长,真正从根源上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资助工作应坚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针对不同情况的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帮扶计划,建立以“朋辈帮扶-班主任(辅导员)-学院”的三级帮扶体制,为学生提供靶向服务。

学院用好资助活动,细化暖心举措。学院精心组织资助活动,用好“微资助”,温暖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心。学院连续举办冬日暖阳资助活动,联合社会爱心力量,为学生送上过冬羽绒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鼓励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成长,回报社会。此项活动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广受好评,A 同学同学去年也领取到了一件羽绒服,他说“怀着忐忑的心情到办公室,羽绒服即取即离,我心中预想的尴尬场面都来不及产生。”

学院注重家校联合,护航学生成长。学院积极探索家校联合育人模式,结合开学、放假等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及时帮助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制定帮扶计划,护航学生成长。

三、经验与启示

1.抓住新生入学前关键时间点。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助学方针,打破信息鸿沟,使贫困有志学生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顺利入学,树立信心。

2.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关注力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了经济困难程度差异,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经济条件更加艰巨,情况更加复杂,学院更需加强关注。

3.用好“微资助”细化资助举措。学院重视资助活动,细化资助举措,重视经济困难学生需求,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学生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提供“靶向服务”,向学生发放冬季慰问物资、考研学习文具。

4.组织形式多样资助活动。应丰富资助活动形式,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通过团辅活动、励志学子分享会,发挥朋辈帮扶力量,建立支持网络,去除“问题化”标签,提升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静,唐志文. 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向度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 (11): 106-111. 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4.11.007.

【2】刘晓杰.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