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白晨霏
天津农学院,天津市,300000
通过将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相结合,智慧渔业成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渔业生产的效率,还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推动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国尽管智慧渔业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技术上的障碍、高昂的成本投入、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以及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智慧渔业在中国更快速地普及和发展。因此,对中国智慧渔业当前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对于促进这一领域健康持续地成长至关重要。
一、智慧渔业的概念
智慧渔业代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渔业相结合的新阶段,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渔业生产流程、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的全面革新。该技术手段能够智能监测渔业资源状况,精确调控养殖环境,并实现渔业生产的自动化管控,从而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促进了渔业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智慧渔业不仅革新了传统的渔业作业方法,而且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为推动渔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
二、中国智慧渔业的发展现状
(一)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
当前,中国智慧渔业领域正经历着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这一进程不仅象征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渔业体系的转变,而且为提高渔业生产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水产养殖业中,物联网(IoT)技术和各类传感设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养殖场安装诸如溶解氧、温度及 pH 值传感器等装置,能够对水质状况与鱼类健康状态等关键指标进行持续监控。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云端平台,经过数据分析后,利用大数据算法给出预测性维护建议或环境调控指导,以确保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并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2]。
在中国智慧渔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采用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实现对水生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精准统计,从而为养殖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分布信息。此外,利用机器学习构建的模型还可以助力于优化饲料投喂方案,依据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投放量,此举不仅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基于 AI技术开发的疾病预警系统能够在病害初期就发出警报,使得相关人员能够迅速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防止了大规模经济损失的发生。随着 5G 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极大地促进了远程监控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远洋捕鱼活动中,对于增强船舶安全性能以及提高作业效率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二)产业融合的加速推进
中国的智慧渔业不仅限于单一技术的应用,它构建了一个涵盖多个产业相互融合的综合体系。此综合体现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体现。例如,渔业与传统行业间的跨领域合作。例如,休闲渔业将旅游和渔业紧密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方式,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垂钓、观赏水生生物等活动。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水产品的销售模式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渔民能够直接向消费者出售新鲜捕捞的产品,从而简化了供应链流程,提升了产品价值,并有助于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品牌。
智慧渔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商业形态的兴起。例如,运用设备租赁服务,小型养殖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先进的养殖技术及配套支持;数据服务提供商致力于汇集、整理并分析大量的渔业相关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基于数据的支持。
三、中国智慧渔业的未来展望
(一)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审计
中国智慧渔业的未来发展将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技术革新,这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还能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资源压力及环境挑战。首先,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以及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AI 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将从辅助决策发展到自动化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例如,运用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精准投喂,依据鱼类成长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饲料供给量,减少浪费的同时提高产量;此外,AI 还可以应用于疾病预防,借助图像识别技术早期发现病害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大规模疫情暴发。其次,5G 通信技术和边缘计算的应用将显著提升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实时性,特别是在远洋捕捞领域,远程监控与无人化作业将成为普遍现象。无人机与无人船的广泛应用将革新传统巡检方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也增强了工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最后,随着传感器技术精度的提升及其成本的降低,更多类型的传感器将被部署至养殖环境中,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3]。
(二)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国智慧渔业正将生态可持续性视为其关键发展目标之一。一方面,绿色养殖模式将在更广泛的区域得到普及,目标是建立一个既能保障经济效益又能维护自然环境健康的良性循环体系。鱼菜共生就是一种典型的环保型养殖方式,它巧妙地结合了水产养殖与蔬菜栽培,通过鱼类产生的废物为植物提供养料,而植物则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自我维持的小型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智慧渔业还将加强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关注,在濒危物种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先进的监测工具和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和水下机器人,能够实现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即时监控,为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中国智慧渔业还将积极参与国际间关于海洋治理的合作倡议,分享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成功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共同努力以确保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三)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在智慧渔业技术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经验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中,旨在增强其影响力并分享中国的知识成果。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案的国际传播,从而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此外,强化与全球伙伴之间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设立跨国合作机构,例如国际合作研究与发展中心、技术创新转移平台等,可以加深各国研究人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快尖端科技成果的共享与应用。特别是在应对如气候变化对水产业的影响及深海资源探索等共同挑战时,采用跨国家项目的形式联合攻关,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智慧渔业在技术革新、产业整合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预示着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未来,智慧渔业将持续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扩大国际合作范围,以开辟新的增长点。通过学术界、产业界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创新,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科研活动,建立跨国示范项目,中国的智慧渔业有望不断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世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从而达到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影,刘沛栋,孙晓梅,等.山东智慧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水产,2024,(03):85-87.
[2]黄洪浪.广东恒兴智慧渔业发展的实践及创新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