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中的融入与再现

作者

刘蕊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6

一、工业遗产历史建筑再利用

1.1 工业遗产历史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其价值远超过了物质本身,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在拆除与再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 老人” 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1.2 大多数工业建筑遗产都具有跨度大、净空高、结构坚固、空间灵活等特点,与博物馆对展示场所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在众多的改造更新策略中,利用工业遗产创建“ 博物馆” 是当下被广泛采用的途径之一。在具体模式的选择上,一种是“ 整体保护” 模式,通过遗产实体与工业文化的整体保护建立“ 工业博物馆” ;另外一种是“ 保护与再生” 模式,通过实体改造与功能置换建立其它主题的博物馆。

1.3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区域,见证了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杨浦滨江 15.5 公里区域内,有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 67 处。2018 年 1 月 30 日,国家人社部、市政府与世界技能组织签署了《世界技能博物馆合作建设意向书》,永安栈房旧址西楼被选定为世界技能博物馆所在地。

二、永安栈房集体记忆寻找

2.1 永安栈房旧址

永安栈房旧址位于市杨浦区 1578 号,南邻黄浦江,东接杨浦大桥;始建于 1922 年,由英商洋行设计,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华商企业永安公司仓库,属于永安第一棉纺厂;栈房由沿江东西两栋对称的建筑单体和之间的楼梯过道组成,也是仅存的 20 世纪 20 年代典型仓库建筑式样,极具建筑特色。

永安栈房的意义首先在于其整体的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风云动荡,承载了城市工业和民族企业的记忆。2016 年,永安栈房被列入杨浦区 64 个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名录,迈入工业遗产行列;2022 年,被列入第三批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2.2 永安栈房建筑式样

永安栈房的建筑式样代表着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厂房式样,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案例之一,栈房一至三层为钢筋混凝土板筑结构,选用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承重,以八角形棱柱支起棱角斗状柱帽承托天花板,每层柱体根据不同受力设计不同的直径,极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永安栈房分东、西两个对称的建筑体量,东、西两楼的平面均为正方形,对称布局,进深和开间均为 8 跨,跨距约 6 米。每栋每层面积 2400 平方米左右,一直四层的层高分别为 4.9 米、3.6 米、3.6 米和 4.1 米。四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顶部选用井格梁,结构柱截面从一层的 650 毫米× 650 毫米到四层逐层收缩到 300 毫米×300 毫米,展现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这种结构能够为仓储提供较大尺度的空间,是当时仓库建筑中较为先进且常用的结构形式。

2.3立面风格

相比于同时期的公共建筑,永安栈房的立面装饰较为朴素:混凝土框架内填清水砖墙,设置长条高窗,外立面墙体采用水泥拉毛处理。两幢沿江并置的建筑界面比例协调,体量舒展,形态优美,线脚流畅简洁。修缮前的永安栈房西楼的水泥拉毛外立面、长条格窗和门窗结构保存状况较好。

2.4·纺织工业元素

纺织工业元素是能够代表中国技能发展的重要技能之一,民族棉纺织业作为轻工业中的重要部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近代历史中,以轻工业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中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崛起,在内外压榨和排挤的艰苦条件下努力经营,争得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

永安纱厂是当时民族纺织业的佼佼者,是近代历史上唯一一家集中侨资创办的棉纺织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分销网络、优秀的人才储备和稳健的财务状况,通过扩大规模、兼并和收购等战略举措,在严酷的环境下,引领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再到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仅次于申新系统的棉纺织体系。

三、世界技能博物馆的设计思路

3.1博物馆以“小动作·大改变”为主题,聚焦手、脑、心的协同创新,设有“工具与我们的世界”“成功的全球运动”“技能发展与中国”“技能建设美好世界”“技能与基础科学”“技能与工业革命”六大核心展区,拥有包括展示陈列、教育传播、国际交流、收藏保管和科学研究在内的五大核心功能。

3.2功能分区:灵活多用、科学展陈

首层以公共活动为主:围绕层层递进的共享中庭,一次布置问询服务、临时展厅、文创商店等功能,空间开放多变。L形“城市客厅”作为永安栈房与城市空间的连接体,设置入口门厅、安检服务、咖啡休息和贵宾接待等服务空间。由此将博物馆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互动空间,衔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滨江绿地的公共活动。

二、三层以展览为主:以开放的中庭空间为中心,环绕布展,并在其周边布置库房、设备间、办公室、卫生间等辅助功能用房。

四层提供学习工坊与文献阅读空间,强调技能体验与学术交流,辅有多功能厅以及会议室。

屋顶作为公共空间开放给市民与餐馆游客,与杨浦滨江共享绿意盎然的屋顶花园,也作为游览路线的末端为观众提供轻松、舒适的氛围,创造独一无二的滨江观景体验平台。

建筑各层设置面向西侧的景观休息平台,打破传统博物馆中沉闷的参观体验。通过展示空间、教育空间、学习空间、休闲空间的有机结合,提升展示手段的有效性、生动性、交互性与前瞻性,实现内部空间与城市景观、滨江景观的充分融合。

在流线组织上,世界技能博物馆北侧面向安浦路设置入口广场形成博物馆的主入口,西侧面向公共绿地广场,且在沿江的一侧设置贵宾入口,东侧公共楼梯下部设置办公及货运入口。车行、人行流线的合理组织为博物馆的有序运营提供保障。

四、展陈设计中呼应历史记忆

4.1 技能博物馆选址

世界技能博物馆坐落于一个历史悠久的纺织仓库里。完成修缮的永安栈房西楼变身为世界技能博物馆,在功能布局上避免使用传统博物馆刻板封闭的展示方式,转而注重博物馆的功能复合和体验创新,通过开放灵活的展成布局和先进的科技展示手段,实现展、教、学、游的全面结合。

4.2 八角形棱柱融入六边形

以建筑中的立柱“ 八棱柱” 为中心展开,六边形与八边形共用一个圆心向外演绎,将空间内的各个立柱组织起来,如同蜂巢一样,构建一个连绵不断的展示结构,每个展示单元自成一体,又能互相关联,具有整体性。原本突兀的建筑立柱,也能很好地为展示所用。展厅中的每个展区都设有六边形的 LOGO 墙及一个电子设备秀。

在入口设计上,新的混凝土巨柱尤为醒目。建筑师分解了八角形棱柱形式,得到曲线形的结构符号,并以其夸张的尺度唤起人们对于宏大工业叙事的记忆和身份认同。序厅中“ 八棱柱” 的建筑立柱,与展示空间中“ 六边形” 相得益彰。历史与当下在设计者有意安排的空间中不断交错、碰撞,传达深远意蕴的同时亦使参观过程充满趣味和惊喜。

巨柱以具有历史建筑特色的八角形柱为原型,将柱头、柱身、柱帽进行曲线形融合,实施中手工放样打造,同时利用柱子的形态进行雨水回收。

4.3 纺织业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纺织业一直对经济很重要。在第三展区“ 技能发展与中国” 中,设置纺织业展项和永安栈房投影,投影剧场将建筑模型与多媒体影像相结合,让参观者在观赏建筑形态的同时,深入解读博物馆建筑与建筑背后的故事。

4.4 展架的固定方式及展品的展饰形式

永安栈房西楼的层高并不高,最高的一层也只有 4.8 米,最矮的仅 3.8 米,这对博物馆来说本就显得局促。如果采用一般吊顶埋设空调通风管线的方案,就要在原本捉襟见肘的层高中再占据将近半米。项目中引用了最新的设计理念,采用在楼面以上增加反梁的方法,将管线和梁一起埋在地面架空层里,并利用反梁形成的构造空腔作为空调送风的管廊,空调出风口也是“ 不在头顶在脚下” ,这种结构隐形加固与空调技术进行整合,不仅满足博物馆展陈的荷载需求及其他改造需求,也充分保留和展示原建筑的无梁楼盖建筑特征。

在建筑内部营造共享中庭。由于采用无梁楼盖结构,永安栈房原来的 4 层仓库空间较为匀质、水平,难以满足博物馆对开放空间的需求。为此,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结构体系的潜力分析,建构一个层层递进的共享中庭空间,所有的楼板切割均未损伤原有的八角形柱帽,确保对原有结构体系的较小干预。这一手法增加了各层之间的视觉连接和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的互动,为博物馆建筑创造了一个新的维度,历史建筑内部空间得到适应性的再生。

4.5 空间色彩的运用

在展示的第一站,需要参观者快速冷静下来调整到参观情绪中,因此采用深灰色作为主色调。主色深灰色、辅色金属黄,代表了大部分工具原本的色彩,也与永安栈房外立面的混凝土颜色相呼应,稳重中透露着经典,以此来展现技能与工具的源远流长。

五、总结

世界技能博物馆是世界技能组织认可的全球首家冠以“ 世界技能” 的实体博物馆。永安栈房述说着中国纺织工人的付出和贡献,见证了百年商贸业的兴衰与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从多个维度深挖永安栈房内涵意义,将其与世界技能博物馆结缘,尊重原有建筑结构,对永安栈房的八角棱柱、墙面、天花板等进行了保留,设置展项呼应建筑特色,完美融合了中国元素、符号、工匠精神,打造专属于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装置。

作为发展民族工业的先锋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存,在城市化的进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工业遗存,适应周边发展要求,传承工业文明特色元素、文化基因,推进文物价值全方位挖掘、文物本体高水平保护、文物资源高标准展示,从文物资源、建筑风貌、空间肌理、景观特色、集体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呈现较为完整的内容。

以“ 将旧厂房改造成博物馆” 为基本策略,基于特殊案例背景的理性分析和对遗产价值的综合评价,通过具体的改造目标和实施手段,让每一次“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 的常识性探索都以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为使命。从而使得工业遗产避免沦为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转化成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财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锴.永安纱厂在民族棉纺织业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D].社会科学院,2010.

[2]袁烽,魏晓雨,吕凝珏.“ 新旧孪生” ——杨浦滨江永安栈房旧址修缮工程[J].建筑遗产,2019,0(4):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