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王绍莉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文化馆 新疆木垒 8319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智慧结晶,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多个领域。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记忆、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对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传承断层、生存空间萎缩、文化内涵被扭曲等诸多威胁。因此,深入研究非遗保护工作,探索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当今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
(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的觉醒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升。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文化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使非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例如,每年的 “ 文化遗产日” 活动,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和价值。
(二)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对各类非遗项目进行认定和分类管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保护机构建设方面,各地纷纷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了专业的保护人员,负责非遗的调查、记录、研究和传承工作。
(三)传承机制有所创新为解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各地积极探索传承机制创新。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另一方面,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开展非遗课堂、兴趣小组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冲击与商业过度开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些具有商业潜力的非遗项目被过度开发,出现了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内涵、降低制作标准、进行夸张宣传等不良现象。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采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制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文化价值流失,严重损害了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二)传承人口减少与传承困境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一方面,传统技艺的学习周期长、难度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技艺的经济效益较低,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据统计,目前我国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在 50 岁以上,且数量逐年递减,传承断层风险加剧。
(三)文化生态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因缺乏场地、人员和资金支持而逐渐消失;一些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的非遗技艺,也因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失去了其原本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例如,随着机械化农业的普及,传统的农耕技艺如手工编织农具、传统农业祭祀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文化生态的改变给非遗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遗保护工作的策略
(一)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尊重非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濒危的非遗项目,应重点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政府资金支持、设立文化保护区等方式,为其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适度进行合理利用,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产品和旅游项目,但要严格把控开发的尺度和方式,确保非遗的文化内涵不被扭曲和破坏。
(二)加强传承人培养与扶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应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一方面,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通过设立传承人津贴、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励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为传承人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支持他们建立传承工作室、开展传习活动,鼓励传承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传承人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传承模式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三)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为了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需要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这可以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现代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例如,将传统刺绣技艺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传统民间故事改编为动漫作品等,使非遗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互联网等,创新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
(四)加强文化生态保护重视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从整体上维护非遗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全面保护,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在保护区范围内,严格限制对文化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实现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坚持保护优先、加强传承人培养、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以及加强文化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策略,切实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家园得以长久守护,文化基因得以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J]. .司法业务文选,2008(3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何琰. 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