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路径分析

作者

于翔

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在当前城镇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市政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性工程,其建设质量与投资效益备受关注。由于市政工程受建设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内容多样等因素影响,工程造价波动频繁,传统静态控制方式面临巨大挑战。为适应项目动态变化与管理精度提升的双重需求,构建以“ 过程跟踪、实时反馈、动态调整” 为核心的造价管理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动态管理不仅关注造价目标的设定,更注重过程控制、信息反馈与偏差纠正,是实现投资目标控制、项目成本优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市政工程造价动态管理问题展开系统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与控制路径,为提高市政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规范造价管理流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市政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与运维等各阶段均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对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市政工程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造价管控意识淡薄、数据更新不及时、管理方式落后与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首先,在造价目标设定阶段,部分项目缺乏科学的投资估算方法,导致初期预算偏离实际需求,影响后期成本管控的有效性。其次,在施工实施阶段,现场变更频繁但缺乏系统记录和评估机制,造成项目成本增长不可控,管理滞后于实际执行。此外,材料价格波动、施工组织不合理、合同执行不严等因素进一步加剧造价波动风险。造价数据未能实现实时更新,决策支持系统滞后于项目进展,导致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动态反应能力差。因此,亟需建立覆盖全过程、具有调控功能的动态管理体系,提升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精度与效能。

二、动态造价管理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动态造价管理是指在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结合项目各阶段实际进展与外部环境变化,实施实时监控、适时调整与有效控制的管理机制。该模式强调信息的时效性、调整的及时性与决策的灵活性,是对传统造价管理模式的功能拓展与技术升级。构建市政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过程控制原则,即覆盖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结算全过程,确保造价控制前移、横向衔接与后期总结;二是实时监控原则,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动态数据库,确保各类成本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处理;三是协同管理原则,实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与监理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联动控制;四是目标导向原则,以项目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确保动态管理系统服务于项目整体造价战略与调整机制。通过以上原则的落实,为实现造价动态可控打下制度与技术基础。

三、动态管理在项目不同阶段的控制路径

动态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分阶段设置控制目标与策略,实现“ 计划—执行—反馈—优化” 的管理闭环。在项目决策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通过数据分析与参数估算确定投资限额,建立初步成本结构模型,形成成本控制基准线。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经济性分析与限额设计控制,构建以 BIM为基础的设计成本模拟模型,对比不同设计方案下的造价变化,确保设计成果与成本目标一致。在招投标阶段,应依据市场行情动态调整工程量清单与控制价,同时设置合理的风险分担与调价机制,提高合同价格的适应性与弹性。在施工阶段,动态管理的核心在于施工进度与成本数据同步更新,采用信息平台对材料、人工、机械费用实时跟踪,结合现场管理与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竣工结算与后评估阶段,应通过系统数据归集与对比分析,进行成本偏差诊断与管理绩效评估,进一步完善项目造价数据库,为未来项目提供经验借鉴与技术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造价动态控制工具建设

市政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当前,BIM 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工具为构建造价动态管理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应依托BIM 模型构建项目多维数据体系,实现工程量计算、材料估价与进度对比的自动化与可视化。结合造价管理软件,建立基于成本中心的数据分析系统,对施工阶段各项费用进行实时采集与统计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决策响应速度。同时,可开发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成本管理平台,将预算控制、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与结算审核等模块进行集成,实现多终端协同操作与信息共享。平台应具备权限分级、版本追踪、动态预警与可视分析功能,以便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分工协作与风险应对。此外,借助云服务实现数据存储安全与远程访问,为造价控制提供稳定的数据基础与系统保障。通过信息化工具的深入应用,可大幅提升动态造价控制的智能化、集成化与科学化水平。

五、完善市政工程动态造价管理的保障机制

为推动动态管理在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有效落地,需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与组织协同等方面强化保障体系。在制度层面,应制定市政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相关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明确各阶段成本管理要求、信息更新周期与责任追溯机制。建设单位应建立造价目标责任制与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将造价控制结果纳入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推动管理从“ 任务导向”向“ 结果导向” 转变。在人才保障方面,应加强复合型造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综合协调能力。同时,应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工作机制,促进设计、施工、造价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动态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还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成本风险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置方案,提高项目抗风险能力与管理弹性。通过构建多维度保障体系,为市政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稳定运行与持续优化提供坚强支撑。

结论:

市政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影响面广的特性,其造价管理需求更趋向系统化、智能化与精细化。本文以动态管理理念为基础,分析了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动态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在逻辑,提出分阶段控制路径与信息化管理工具建设思路,并从制度、人才与组织保障角度构建实施框架。研究表明,动态管理模式通过全过程参与、实时调控与系统联动,能有效应对市政工程复杂多变的造价控制挑战。未来,应在行业政策引导下,继续推动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普适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市政工程动态造价管理体系,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公共投资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 市政工程项目造价动态控制路径探析[J]. 建筑经济,2023(7): 71-74.

[2] 王珊. 动态管理视角下市政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J]. 工程管理学报, 2022(10): 45-49.

[3] 赵浩然.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成本动态管理与优化措施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 2023(5): 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