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的协同研究

作者

王婧

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与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工程成本合理的同时,实现建设质量达标与施工安全可控,已成为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课题。长期以来,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控制目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易导致成本压缩影响质量,质量缺陷诱发安全事故,或过度追求安全与质量引起预算超支等问题。要实现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必须打破传统管理的边界,从系统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以造价控制为基础,融合质量与安全管理要素的协同控制机制。本文以工程项目全过程为逻辑主线,深入探讨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管理的互动关系及协同控制路径,提出系统优化策略,旨在推动建设项目管理由单一目标控制向多目标协同发展转变。

一、工程造价、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互关系分析

工程造价控制、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维度,三者在工程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结构。从本质上看,造价控制旨在保证工程投资的经济性,质量管理追求工程实体的功能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安全管理强调施工过程中的人员与环境安全。若将三者孤立管理,势必引发目标冲突与资源浪费,进而影响项目整体绩效。例如,为压缩造价而选择低价中标可能导致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进而影响质量和安全;而一味追求高标准质量或冗余安全投入,则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与造价失控。因此,在项目全过程中,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三者的目标协调机制与运行逻辑,实现各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与目标协同。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平衡机制,使造价控制既能保障投资效益,又不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从而推动建设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二、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协同控制机制

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源头阶段,对后续造价、质量与安全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该阶段,合理确定造价目标、科学制定质量标准与安全规范,是实现三者协同控制的前提。首先,项目立项时应开展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分析与风险评估,统筹考虑不同设计方案对造价、质量和安全的影响,避免因片面追求低成本而忽视质量安全要求。其次,应推行限额设计制度,在设计深度控制、技术路径选择与材料标准制定中,引入质量成本、安全投入与生命周期成本理念,确保设计方案在技术可行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与安全最优。

三、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统筹管理

施工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实施环节,资源投入密集、作业风险集中、变更频发,易造成质量事故、成本失控与安全隐患。因此,施工阶段的管理应建立以造价为主线、质量安全为目标的全过程控制体系。首先,应强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协同性,将质量要求、安全管理措施与成本预算有机整合,通过分部分项工程分析明确资源配置标准与控制指标,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其次,应实施动态造价控制机制,实时监控工程量变动、材料采购、人工费用等关键支出环节,并与质量缺陷处理、安全事故防范等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与控制措施。再次,应强化施工现场的三方联动机制,由业主、施工方、监理单位共同开展质量、安全与成本的联合检查、协调与评价,形成多维度联动控制网络。同时,应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依托工程造价软件、BIM 模型与安全质量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施工现场信息共享、问题联动响应与数据协同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控制精度。

四、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在协同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造价、质量与安全的协同管理,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支撑与组织机制的保障。在制度层面,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工程目标管理机制,将造价控制、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纳入统一目标体系,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与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各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建设单位应在合同中设立质量安全条款与成本约束标准,确保承包方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应有的管理义务。在组织层面,应设立项目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造价、质量与安全各项职能,避免信息壁垒与管理重叠,提升协同效率。此外,应通过人员培训、岗位融合与制度规范,加强多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能力提升,使管理人员具备统筹三大目标的综合判断能力与协调执行能力。推动建设项目各参与主体转变观念,从“ 各管一摊” 转向“ 协同治理” ,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组织体系,为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协同打下坚实基础。

五、数字化手段推动协同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造价、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现多维度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共享,为项目动态调整与优化决策提供依据。一方面,BIM 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设计、施工与运维数据的可视化与集成化,打破各专业间的信息壁垒,提升方案的可控性与协调性。在施工阶段,BIM 模型可用于构建质量与安全管理节点,对照造价指标进行精细化资源测算与调整。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与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集成,可建立全过程数据链条,提升异常事件响应速度与风险控制能力。此外,应探索AI、大数据与云平台技术在项目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预警系统,对工程成本偏差、质量波动与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分析,实现协同管理由经验导向向数据导向转型。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多维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智能管理平台,可进一步提升协同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推动项目管理向智慧化迈进。

结论:

工程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建设成效。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三者在工程生命周期中的互动关系与影响路径,明确协同控制的必要性与实现逻辑,提出了从策划设计、施工管理、制度组织到信息化建设等多维度的协同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将造价控制、质量保障与安全管理纳入一体化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中,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目标与协同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升项目整体绩效。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组织创新与技术融合,构建以协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为建设工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志国. 工程造价控制与质量安全协同管理研究[J]. 建筑经济,2022(8): 74-77.

[2] 刘明. 基于多目标协同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23(4): 51-55.

[3] 赵宏亮. BIM 技术支持下工程造价与质量安全的集成控制机制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 2023(7):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