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咋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先友莲
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省宜宾市 644100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运营中承担着关键职能,其主要任务是对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妥善供应,以此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质量,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医院而言,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联到医疗、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成效,与患者的安全及医院的医疗质量息息相关。那么,消毒供应室究竟该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呢?

一、强化专业人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1,开展定期专业培训
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是提升人员素质的基础。培训内容应全面且深入,不仅要包括各类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原理,还需详细讲解不同材质器械的处理差异。例如,针对金属器械,需强调除锈、防锈的重要性及具体操作方法;对于精密器械,要着重培训轻柔操作、避免损坏的技巧。同时,对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知识,也应进行系统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安全地操作设备,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常见故障。
2.严格进行考核评估
培训效果的巩固离不开严格的考核评估。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消毒灭菌的相关法规、标准,各类器械的处理流程等。实践技能考核则更为关键,要求工作人员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准确、规范地完成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等操作,考核人员依据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评分。对于考核未通过的人员,安排补考及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直至其达到要求为止,以此保证全体工作人员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标准化流程,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1.精细分类与清洗流程
物品分类是清洗工作的重要前提,需依据器械的材质、结构、污染程度等进行细致分类。金属器械、塑料器械、玻璃器械应分别放置,复杂结构的器械如腔镜类,需单独归类并特别标注。清洗过程要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根据器械的污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对于一般污染器械,可采用机械清洗结合手工辅助的方式;对于高度污染或精密器械,则需采用手工精细清洗,确保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彻底清洁。清洗完成后,通过目测、借助工具检查等方式,确保器械表面无污渍、血迹、锈迹等残留。
2.精准消毒与灭菌流程
消毒和灭菌环节直接关系到器械的安全性,必须严格把控。根据器械的性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等。对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器械,优先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灭菌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参数,确保灭菌效果。每次灭菌过程都要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记录灭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数据;化学监测通过观察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的变色情况,判断灭菌是否达到要求;生物监测则定期使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进行监测,以确保灭菌的可靠性。只有当三种监测结果均符合要求时,才能判定灭菌合格。
三、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严守质量关卡
1.设立质量控制小组
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应包括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专业技术骨干等。小组负责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标准,定期对消毒供应室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例如,每周对清洗质量进行抽查,每月对灭菌效果进行全面监测,每季度对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审查等。
2.实施全面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涵盖多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消毒灭菌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外,还包括对清洗用水质量、器械清洗后的残留物质检测、包装材料的质量检查等。定期对清洗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和化学指标分析,确保水质符合清洗要求,防止因水质问题影响器械清洗质量。对器械清洗后的残留物质,如蛋白质、血液残留等,采用专业的检测方法进行定量检测,一旦发现超标,及时查找原因并调整清洗流程。同时,对采购的包装材料,要严格检查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包括包装材料的强度、透气性、阻隔性等指标,确保包装的有效性。
四、密切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升服务满意度
1.主动了解科室需求
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深入临床科室,与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遇到的问题。例如,不同科室对器械的种类、数量、包装形式等可能有不同要求,手术科室可能需要更加便捷、快速打开的包装形式,以节省手术时间;而一些特殊科室,如口腔科、眼科等,对精密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有特殊要求。通过深入沟通,消毒供应室能够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并根据科室需求调整工作方案。
2,及时处理反馈意见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临床科室反馈的问题,消毒供应室要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例如,如果临床科室反映某批次器械的灭菌效果有疑问,消毒供应室应立即对相关批次的器械进行追溯检查,包括灭菌记录、监测结果等,同时对库存的同批次器械进行重新检测,如确有问题,及时采取召回、重新灭菌等措施,并向临床科室说明情况,制定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
五、合理规划工作布局,优化工作环境
1.严格划分功能区域
按照工作流程和污染控制要求,将消毒供应室严格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污染区主要用于接收、分类和初步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区域内配备专用的清洗设备、消毒设施和防护用品,工作人员在此区域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清洁区用于器械的清洗后处理、检查、包装等工作,要求环境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配备有清洗质量检查设备、包装工作台等。无菌区则专门用于存放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应保持环境洁净,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只有经过授权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入该区域进行物品的发放和管理。
2.完善设施设备配置
根据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先进的设施设备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污染区,配备高效的清洗设备,如全自动喷淋清洗机、超声清洗机等,能够快速、彻底地清洗各类器械。清洁区应配备精密的检查设备,如放大镜、光源等,以便准确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和完整性。无菌区则需配备合格的无菌物品存放架、冷藏设备(用于存放有温度要求的无菌物品)等。此外,还应配备完善的通风、照明、给排水系统,确保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稳定。
结束语:
消毒供应室要做好优质护理服务,需要从人员培训、流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与临床科室沟通以及工作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持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医疗器械和物品供应,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