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吴阳
嘉兴学院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1
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诗歌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苏轼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体现,揭示儒家文化对苏轼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分析其在苏轼作品中的体现和苏轼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苏轼诗歌;儒家文化;忠君爱民;仁政;传承和发展
一、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苏轼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体现入手,探讨苏轼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二、苏轼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体现
(一)忠君爱民思想: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与苏轼的诗歌实践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在苏轼步入仕途后,愈发显得鲜明而强烈。[ ]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一词中,苏轼凭借其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才情与自信,豪迈地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这里的“致君尧舜”,不仅彰显了他对君主的忠诚与敬仰,更深刻反映了他对儒家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苏轼怀揣着满腔热忱,期望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辅佐君主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明之君,从而引领国家走向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与此同时,苏轼在朝为官期间,始终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在《送黄师是赴两浙宪》一诗中,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厉批判,便是儒家爱民思想的生动体现。他密切关注民生,深切体会到百姓所承受的苦难与艰辛,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无视百姓死活、贪污腐化的官员,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与谴责。苏轼的这份担当与责任感,让他在朝堂之上,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政治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家文化中的济世救民思想,为北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仁政思想:苏轼诗歌中的政治理想与儒家文化的交融
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苏轼在诗歌创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与赞美,这既是他个人政治理想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在他身上的深刻烙印。
苏轼总是可以将自己的人生境遇同思想进行结合。[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出猎为题材,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国家忠诚与边疆安宁的渴望。他笔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不仅是对自己年过半百仍壮志未酬的感慨,更是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与对敌人的坚决抵抗。这种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边疆安宁的渴望,正是仁政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具体体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苏轼更是明确提出以“仁政”治国的观点。他认为,刑罚与奖赏都应出于仁爱之心,既要严惩罪犯以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宽以待人以彰显国家仁德。这种思想既是对儒家文化中“仁”的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苏轼个人政治理想的直接表达。
(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与个人追求
儒家思想为苏轼指明了一条明确的入世之道。[ ]它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倡导人们不懈追求自我完善与社会进步。苏轼的诗歌创作深刻地彰显了他对这一理念的坚定认同与执着追求,展现了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赤壁之战的雄浑背景为舞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画卷。他深情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英雄的无限敬仰,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哲理。
三、儒家文化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拓展了诗歌的创作主题
儒家文化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苏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更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例如,《荔枝叹》这首诗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来讽刺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表达了苏轼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这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创作主题,拓展了苏轼诗歌的创作领域,使其作品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儒家文化历来注重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并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承载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苏轼,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造诣,更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道德情操的坚守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四、苏轼诗歌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苏轼的诗歌作品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承者。苏轼一生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他读书时就以东 汉名儒范滂为榜样。[ ]在苏轼的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例如,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苏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苏轼在诗歌中还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如在《浣溪沙》中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诗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完美诠释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二)发展了儒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还巧妙地发展了儒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比兴、象征、借景抒情等,使得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诗歌中得到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三)推动了儒家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融合与发展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推动了儒家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融合与发展。他巧妙地将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使得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五、结论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歌与儒家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苏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同时,苏轼的诗歌作品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探讨苏轼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诗歌作品和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这对于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塑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传承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苏轼诗歌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苏轼的诗歌作品和思想内涵。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苏轼的诗歌作品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菊梅, 许社丽. 论苏轼人格中儒家思想的主导作用 [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14-16.
[2] 孙业鑫. 苏轼《论语说》的儒学思想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2. DOI:10.27459/d.cnki.gynfc.2022.000526.
[3] 王利方.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J]. 三角洲, 2024, (12):71-73.
[4] 田瑞雪, 郭艳华. 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 [J]. 鄂州大学学报, 2014, 21 (02): 17-19.
[5] 苑丽丽, 张锦辉. 论苏轼散文的士大夫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J].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35 (06):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