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文化在地方博物馆展览中的深度挖掘与呈现

作者

丁生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文物保护中心473000

摘要:本文聚焦地域文化于地方博物馆展览中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卧龙区地域文化资源的剖析,提出深度挖掘和呈现的策略与方式,分析面临的挑战并给出应对之策,为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地方博物馆展览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方博物馆;展览呈现;文化挖掘

引言

在文化多元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地方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窗口,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深入探究地域文化在地方博物馆展览中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对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意义重大。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理、历史、民俗、语言等特征的文化形态。它涵盖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如地方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等。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将该地域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综合表现[1]。博物馆是展示地域文化的场所,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核心要素[2]。通过文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向观众传递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等信息的文化活动。

二、卧龙区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1.卧龙区地域文化概述

南阳市卧龙区历史源远流长,是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汉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出土的精美楚汉文物,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展现了该地区在楚汉时期的繁荣昌盛。三国文化更是影响深远,诸葛亮曾在此躬耕隐居,众多历史遗迹和传奇故事成为卧龙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此外,当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孕育出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民俗传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表演、特色鲜明的传统节庆习俗,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

2.卧龙区现有文化资源挖掘状况

卧龙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文化资源挖掘和呈现方面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以卧龙区内的博物馆为例,辖区内有武侯祠博物馆和张衡博物馆两个博物馆,分别依托国保单位武侯祠和张衡墓,馆内现有文物藏品丰富,这些文物是地域文化的实物见证。但在文化内涵挖掘上,部分文物解读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揭示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展示形式也较为传统单一,多以文物陈列为主,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吸引观众目光,无法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地域文化在地方博物馆展览中的深度挖掘策略

1.多渠道收集地域文化资料

田野调查是获取地域文化资料的重要途径。深入卧龙区的乡村、社区,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记录民间故事、传说,收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和工具,能获取第一手鲜活资料。同时,加强与地方史志办、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至关重要,这些机构保存着大量关于当地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珍贵文献资料,通过合作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此外,合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搜索网络上的地方文化论坛、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分享内容等,进一步拓宽资料收集渠道。

2.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解读文化内涵

借助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一件出土于卧龙区的汉代青铜器,历史学家可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其所属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遗址的科学分析,推断其制作工艺和用途;民俗学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卧龙区地域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联系和差异,能够突出其独特性,精准提炼出独有的文化元素。

四、地域文化在卧龙区博物馆展览中的呈现方式

1.展览主题策划

以卧龙区地域文化核心元素为主题,策划具有吸引力的展览。如“楚汉遗韵——南阳卧龙区历史文化展”,通过集中展示楚汉时期的文物、艺术品,生动讲述楚汉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深远影响;“三国风云下的卧龙印记”,围绕诸葛亮在卧龙区的历史活动,全方位展现三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策划过程中,构建清晰的展览叙事框架,从历史背景、人物故事逐步延伸到文化传承,层层递进,增强主题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2.文物展品组合展示

依据文化脉络和展览主题,合理组合文物展品。在“楚汉遗韵”展览中,将楚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按照功能和文化内涵进行分组展示,并搭配详细的文字说明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时,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增强展览的生动性。比如打造“古村落生活场景”,逼真还原当地古代村落的建筑风貌、生活设施,配合视频展示传统民俗活动,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

3.创新展示手段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开发三国古战场VR体验项目,让观众仿若置身于金戈铁马的三国战争场景,真切感受历史的震撼。引入互动装置,让观众亲自参与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加深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五、地域文化在地方博物馆展览中深度挖掘与呈现的挑战与对策

1.面临的挑战

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地域文化深度挖掘与呈现的关键因素。辖区内博物馆普遍缺乏既精通地域文化研究,又具备展览策划、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展览在内容深度和展示形式创新上受到限制。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深度挖掘地域文化需要开展大量田野调查、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创新展览展示手段需要购置先进设备和技术,而目前博物馆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拨款,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容忽视,在挖掘和呈现地域文化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如文物展示时不当的环境和方式可能加速文物老化损坏;过度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还可能导致文化商业化、庸俗化,破坏文化的原真性。

2.解决对策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定向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研究和博物馆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吸引具有丰富展览策划经验和多媒体技术能力的专业人士加入博物馆团队。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争取政府加大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设立地域文化研究与展览专项基金。积极寻求社会捐赠,鼓励企业和个人支持博物馆发展。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商业赞助、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筹集资金。完善文化保护与利用政策法规,制定严格的文物保护和展示标准,规范展览行为,确保文物安全。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防止过度商业化,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夏楠.徽州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2023(41):95-97.

[2]杨建地方性博物馆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为例红[D],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