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头会说话:物探技术如何破译岩石密码指引寻矿之路

作者

邢怡 李成元 陈天华 张超 刘旭 陈松

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地球上的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照特定规律组合构成,是支撑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虽然地表仅有10%-30%的岩石裸露,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通过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等多种手段,构建多场耦合观测体系,利用多参数数据联合反演技术,实现隐伏矿体的精准定位。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地球物理勘探将不断提升矿产资源预测精度,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

你知道吗?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是由无数块“石头积木”搭建而成的!这些名为岩石的天然集合体,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照特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它们不仅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更像是搭建地球大厦的“砖块”。

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里,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钥匙。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工具、建造房屋的石材、电子设备里的稀有元素,都来自岩石中的矿物宝藏。可以说,每一件工业产品背后,都有矿物在默默发挥作用。

不过,这些宝藏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虽然陆地几乎全部由岩石构成,但真正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仅占陆地面积的10% ~ 30%。大部分宝藏都被土壤、植被和水体层层覆盖,就像被大自然藏起来的礼物。如何找到这些隐藏的宝藏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哪些神奇妙招来发现它们!

一、重力勘探:给地球“称重”找矿脉

地球的重力场会因为地下密度不同而变化。比如石油密度小会让重力值变轻,而金属矿密度大会让重力值变重。通过精密仪器测量这些重力差异,就能像给地球称重一样,发现隐藏的矿藏。

重力异常梯度带往往对应深大断裂带或岩性接触界面。这些构造薄弱带既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又是矿质沉淀的有利场所。如图2所示,剩余重力高、低异常周边的构造-岩性-流体耦合系统是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是寻找隐藏矿脉的关键区域。

二、磁法勘探:用“超级磁铁”扫描大地

有些矿物天生是“磁铁控”,比如磁铁矿。通过高精度磁力仪在地面扫描,就像用吸铁石寻找散落的钉子。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在草原或沙漠快速普查,能快速定位富含磁性矿物的区域,成本低、效率高,如同给大地做了次“全身磁检”。

三、电法勘探:给大地做“心电图”

除了密度、磁性以外,不同矿物导电能力也天差地别!硫化物矿体像金属导线一样属于高导体,而盐矿则像橡胶一样绝缘。向地下通电后,通过分析电流特征,就能像医生看心电图一样,找出地下的“导电异常区”——可能就是矿体所在之处。

如图6所示,低阻、高极化异常作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典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其发育区域通常指示成矿有利地段,是开展隐伏矿脉定位预测的关键靶区。

四、地震勘探:声波绘制“地质3D地图”

通过人工震源(如炸药、气枪或可控震源)或天然震源产生弹性波,这些波穿透土层后向地下传播,遇到不同岩性(如矿体与围岩)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差异会导致波速变化,形成反射、折射和面波等复合波场。接收这些回波,通过共反射点叠加、偏移归位等处理技术,压制干扰波并提高信噪比,最终形成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地震时间剖面。该方法具有探测深度大(可达数千米)、分辨率高(百米级)的优势,甚至连几厘米厚的岩体构造都能看清,尤其适用于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医学超声成像,可形象地称为“给地球做B超”。

五、放射性勘探:追踪隐形的“发光者”

基于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及其衰变产物在岩石中的分布规律,通过探测器捕捉这些γ射线、α粒子等放射性信号,识别矿体的空间位置。

六、地热勘探:用温度“嗅”出线索

有些矿体氧化时会悄悄发热,就像地下藏了暖宝宝。地热勘探通过测量地表温度异常,间接定位深部矿体,比如斑岩铜矿常伴随热液活动。

七、技术“组合拳”:多兵种联合作战

岩石间存在的物性差异是地球物理异常场产生的基础,也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提。然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普遍存在多解性难题,例如:重力勘探中,山区重力低异常可能是地形抬升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也可能是赋存隐伏低密度矿体;磁法勘探时,人工设施(如铁轨、金属管道)可能会引入强磁干扰,当地下金属巷道密集时,磁测数据会出现大量假异常;电法勘探中,石墨化地层、充水断层也可能产生低阻、高极化异常响应。

矿物的形成与赋存受多源地质条件控制,单一物探技术难以满足精准定位需求。通过构建多场耦合观测体系,利用重力、磁法、电法等多参数数据联合反演技术,可有效约束模型解空间,降低多解性程度,从而提升隐伏矿体定位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入矿产勘查的战场,凭借其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分析处理,今后能够有效提升物探技术对矿产资源预测的精准度。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机构所有。引用目的仅为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或补充授权证明。

参考文献:

[01]姚玉来,丁秋红,王杰等.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岩石物性特征[J].地质与资源,2017,26(4):407-411.

[02]杨辟元.物性工作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03]李阳,韩立国,孟兆海等.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3,53(5):1623-1634.

[04]ZhaoGC, WildeSA,CawoodPA, et al. 1998.ThermalEvolutionofArcheanBasementRocksfromtheEasternPartoftheNorthChinaCratonanditsBearingonTectonicSetting, 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40(8):706-721.

[05]张国利,赵更新,滕菲等.高精度重力测量在冀东铁矿整装勘查区查找隐伏铁矿中的应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4,37(1):46-51.

[06]张天龙,张维,王忠义等.冀东滦南一带重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J].物探与化探,2014,38(4):641-648.

[07]董杰,张亚东,李卫东等.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一带重磁场深部找矿信息剖析[J].物探与化探,2011,35(5):579-583.

[08]张亚东,宋金素,龚红雷等.河北省铁矿分布与重磁场特征的关系[J].物探与化探,2012,36(4):517-522.

[09]李庭安,李志强,侯军亮等.冀东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李俊建,党智财,彭翼等.华北地区铁矿资源成矿规律初探[J].华北地质,2022,45(1):79-91.

基金项目:地调项目“内蒙古固阳-大佘太一带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项目编号:DD20243037。

作者简介:邢怡(1983— ),女,汉族,天津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查与综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