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自然教育,美术教育

作者

华潇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213162

摘要:本研究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自然体验与艺术创造分离的现状,探索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观察-体验-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开发出季节主题创作、自然材料拼贴、户外写生记录等系列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幼儿对自然形态的感知能力与艺术转化能力。实践案例表明,融合自然元素的美术活动能显著增强儿童对色彩、肌理、造型的敏感度,其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表达特征。研究同时发现,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建立自然现象与艺术符号的联结,可有效提升其跨学科教学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促进幼儿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在环境意识培养和生命教育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兼具操作性与启发性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自然教育;美术教育;幼儿园课程融合;自然材料应用;户外写生教学

一、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当代儿童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机会显著减少,这种"自然缺失症"促使教育界重新审视自然教育的价值。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这与美术教育中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自然认知与艺术创造往往被割裂为独立课程,导致幼儿在自然审美体验与艺术表达之间缺乏有效联结。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协同机制,通过构建跨学科融合模式实现双重提升。具体研究目的包括:首先,开发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自然美育载体,将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元素;其次,建立自然观察与艺术表达的转化路径,帮助幼儿将自然体验升华为色彩、肌理、造型等视觉语言;最后,通过课程创新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转变,形成可推广的融合教育范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更能为幼儿构建完整的审美认知体系,为其环境意识培养与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二、自然教育导向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理论框架

2.1 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在育人目标、实施路径及价值维度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二者的协同机制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与审美教育本质的双重基础之上。从教育目标看,自然教育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知与生命体悟,美术教育侧重艺术表达的技能培养与情感抒发,二者共同指向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系统培养。这种目标契合为协同育人提供了逻辑起点,使幼儿在自然探索中获得的感官体验能够顺畅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

教学方法上的协同体现在"观察-体验-表达"的三阶段循环模式。教师在竹林写生活动中,先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竹节构造与光影变化,通过触摸竹材、聆听竹叶摩擦声建立多维度感知;继而组织幼儿用竹筒拓印肌理、用竹叶排列图案,完成自然元素向艺术符号的转化;最后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竹枝摇曳,将动态感知转化为线条表现。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使幼儿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时发展自然认知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形成审美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双重提升。

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引导能力。通过设置自然现象与艺术元素的关联性问题(如"枫叶变红时像什么颜料混合的效果"),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认知桥梁,使其逐步掌握类比、隐喻等艺术思维方法。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更推动教师从单一技能传授者转变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2 基于自然材料的幼儿园美术课程案例分析

课程实施中,教师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初级阶段设置树叶拓印活动,幼儿将涂色叶片按压在画纸上,通过肌理转印直观感受自然形态的视觉特征。中级阶段开展自然拼贴创作,要求幼儿根据叶片形状联想动物轮廓,如用银杏叶拼贴金鱼尾鳍,梧桐叶组合猫头鹰身体。高级阶段引入综合材料创作,鼓励幼儿将落叶与树枝、松果等组合成立体装置,表现"秋日森林"主题。这种阶梯式教学设计,使幼儿逐步掌握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显示,自然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课程实施效果。在"竹子写生"活动中,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竹节结构、叶片形态及光影变化,随后提供竹片、竹叶等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幼儿不仅用拓印法表现竹节纹理,还创新性地将竹筒截面蘸取颜料作画,形成独特的圆形肌理。这种创作过程既加深了幼儿对植物结构的理解,又激发了其探索材料特性的兴趣。作品评析发现,幼儿在色彩搭配上更倾向于使用观察到的竹青、竹黄等自然色调,造型表现也呈现出从简单描摹到动态捕捉的进阶特征。

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发生显著转变。在"春芽黏土创作"案例中,教师不再直接示范制作步骤,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种子破土时的形态变化。当幼儿用黏土表现嫩芽弯曲姿态时,教师适时引入"植物向光性"科学概念,帮助幼儿建立自然现象与艺术表现的认知联结。这种教学方式既保留了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又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渗透。

自然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现出独特价值:其一,材料本身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使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其二,自然形态的随机性与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开放式创作空间;其三,材料收集与处理过程天然蕴含环保教育契机。实践表明,这类课程能有效培养幼儿的观察专注力、材料敏感性和生态意识,其教学效果在作品原创性和情感表达维度表现尤为突出。

三、幼儿园自然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四季主题的自然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

四季更替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与创作契机。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依据季节特征设计主题式美术活动,通过"自然观察-材料收集-艺术转化"的教学链条,帮助幼儿建立自然现象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联系。春季以生命萌发为主题,组织幼儿观察植物嫩芽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收集初生叶片制作渐变色调的拼贴画。例如在《春芽》创作中,幼儿用黏土捏制不同生长阶段的芽苞造型,通过排列组合展现生命成长的时序性,同时学习运用黄绿过渡色表现新生叶片的色彩变化。

夏季聚焦自然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利用雷雨天气后的水洼倒影开展户外写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积水中映现的云朵形态与建筑轮廓,使用蜡笔与水彩的油水分离技法表现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在"夏日池塘"主题中,幼儿将采集的荷叶作为天然印章,蘸取丙烯颜料拓印叶脉纹理,结合手绘蜻蜓完成综合材料创作。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设计,既加深了幼儿对植物结构的认知,又拓展了艺术表现手法。

秋季课程突出自然材料的肌理表现力,组织幼儿收集不同树种的落叶进行分类创作。通过对比枫叶的掌状裂痕与银杏叶的扇形轮廓,幼儿在拼贴画中自主探索形状组合规律。在进阶活动中,教师引入树枝、松果等立体材料,指导幼儿搭建"秋日树林"微景观,通过空间布局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冬季则侧重自然现象的抽象表达,引导幼儿观察霜花结晶的几何形态,用盐画技法模拟冰雪的颗粒质感,或用泡沫板雕刻表现树皮的皴裂纹理。

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现象引导-问题启发-创作支持"的三步教学法。在初雪观察环节,通过"雪花有几瓣""落在手套上像什么"等提问,激发幼儿的类比联想,继而用棉签点画或剪纸镂空等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这种教学模式使幼儿的自然体验有效转化为视觉符号,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季节特征与童趣表达。实践表明,季节主题创作能显著提升幼儿对自然节律的感知灵敏度,其色彩运用与构图能力在连续性活动中得到阶梯式发展。

3.2 户外写生与自然物创作的教学效果评估

户外写生与自然物创作作为自然美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幼儿感知能力、艺术表现力及环境意识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在竹林写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多角度观察竹节构造、叶片形态及光影变化,幼儿不仅能用线条准确捕捉竹枝的倾斜角度,还能自主发现竹叶在风中摆动的韵律美。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观察训练,使幼儿的作品呈现出动态捕捉特征,相较于传统室内临摹,其线条表现更具生命力与个性化特征。

自然物创作活动显著提升了幼儿的材料敏感性与创新思维。在秋季落叶拼贴课程中,幼儿通过触摸比较梧桐叶的粗糙质感与银杏叶的光滑表面,自主探索出用不同力度按压叶片获取肌理效果的方法。部分幼儿创新性地将叶柄作为绘画工具,蘸取颜料绘制叶脉纹路,这种对自然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反映出其艺术思维从被动模仿向主动探索的转变。作品分析显示,使用自然材料创作的幼儿在色彩搭配上更倾向于提取环境中的自然色调,如用树皮拓印呈现大地色系,用花瓣排列表现渐变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两种教学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户外写生指导中,教师逐步掌握"现象观察-特征提取-艺术转化"的引导策略,例如通过"枫叶变红时像什么颜料混合的效果"等提问,帮助幼儿建立自然现象与艺术表现的认知联结。在自然物创作环节,教师从单纯的技术指导者转变为材料探索的协作者,当幼儿用松果排列组合表现刺猬造型时,教师适时引入动物自我保护的科学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自然教育在幼儿美术素养发展中的价值启示

自然教育在幼儿美术素养培育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核心在于通过自然体验构建审美认知基础。幼儿在触摸树皮纹路、观察叶脉走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形态、质感、色彩的敏感度,这种具象感知为艺术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例如在竹林写生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多角度观察竹节构造,能够自主发现竹枝倾斜的韵律美,进而用线条动态捕捉这种自然美感,其绘画表现从机械模仿转向生动创作。

自然教育重塑了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当幼儿用黏土塑造春芽破土形态时,不仅锻炼了立体造型能力,更在揉捏过程中理解生命成长的坚韧特性。秋季落叶拼贴活动促使幼儿根据叶片自然形状进行联想重组,梧桐叶变成猫头鹰身体,银杏叶转化为金鱼尾鳍,这种创作过程培养了类比思维与符号转化能力。实践表明,长期接触自然材料的幼儿,其作品在色彩选择上更倾向提取环境中的自然色调,造型表现也更具原创性。

这种教育模式同步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内化。幼儿在收集松果、树枝进行艺术创作时,逐渐建立"自然物即艺术素材"的认知,这种经验迁移至日常生活表现为主动利用落叶替代彩纸制作拼贴画。课程中融入的材料循环使用理念,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珍惜资源的意识,为其生态价值观奠定早期基础。

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指导幼儿建立"枫叶变红与颜料混合"的认知联结时,教师需整合自然科学与艺术知识,这种跨学科教学需求推动其从技能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在春芽黏土制作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种子破土过程,将科学概念自然融入艺术指导,实现了教育策略的质性提升。

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幼儿构建起"感知自然-理解生命-艺术表达"的完整学习链。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审美能力,更在材料探索、生态认知、跨学科思维等方面产生综合效益,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 余平二.幼儿园自然教育中的园林植物应用及其科普设计[J].《环境教育》,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2] 张敏.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户外游戏实践策略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年第1期053-055,共3页

[3] 来友娣.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年第1期001-004,共4页

[4] 张艳红.农村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年第1期182-185,共4页

[5] 杜丽娜.借助齐鲁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4期211-213,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