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孔泽霖
开封技师学院 450000
摘要:本文围绕工匠精神在技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展开探讨,分析当前技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校人才培养路径,包括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旨在提高技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校;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品质,成为技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导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校人才,不仅有助于提升技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更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全身心投入;精益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注重细节,努力把产品品质从 99% 提高到 99.99%;专注是对技艺的执着坚守,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能;创新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推动技艺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工匠精神在技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工匠精神在技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首先,其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培养技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可引导他们于学习及未来工作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使他们对自身职业萌生敬畏与热爱,进而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其次,工匠精神对促进技能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专注和精益精神能激励学生在技能训练时更努力地钻研,持续追求卓越,不断打磨自身专业技能,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筑牢根基。此外,工匠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具备工匠精神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他们既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兼具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能更好地契合企业发展需求,进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多优质的发展机遇。
二、技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技校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其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工匠精神相关内容严重缺失。课程设置时,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精神重视不足,未将其融入教学目标、大纲及教材内容。这使学生在学习中,仅机械掌握知识技能,对工匠精神缺乏理解与认识,无法将其内化,影响未来发展。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技校生技能培养关键。可一些技校实践资源有限,设备陈旧,课时不足。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常忽略对学生专注、精益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操作时,因缺乏引导,难以体会操作精髓,导致耐心和钻研精神缺失[1]。
(三)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技校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工匠精神,在教学时无法有效传递其内涵。他们对教育缺乏热情和执着,教学敷衍。此外,部分教师实践能力差,不能高质量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这既阻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又不利于培养其工匠精神,使学生难以从教师处习得精益求精的态度。
(四)校园文化缺乏工匠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但不少技校校园文化建设未突出工匠精神主题。校园环境缺乏相关文化元素,各类活动也未围绕其展开,宣传渠道也未弘扬工匠精神。这种氛围缺失,使学生难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校人才培养路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融入工匠精神元素
1. 开发工匠精神相关课程
在技校的教育体系中,开发专门聚焦工匠精神的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当精心设计如《工匠精神导论》《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这类课程。在《工匠精神导论》中,详细剖析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从其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到对工作专注敬业的态度,再到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特质,都要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追溯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从古代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到现代工业领域大师们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让学生了解这一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形式和演变。同时,阐述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如在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使学生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为其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以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为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械制造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体现工匠精神。在教学内容方面,引入大量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的最初构思到加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讲述德国机械制造大师如何在设计高精度机床时,为了追求极致的精度和稳定性,反复进行模拟测试和优化;在加工复杂零部件时,如何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到精准无误,展现出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精神。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度的考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展现出工匠精神相关的品质[2]。例如,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对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对待、是否有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意识、在面对困难时是否有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将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指标,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时刻践行工匠精神。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工匠精神实践品质
1. 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品质,技校需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建设与企业生产环境高度相近的实训基地,力求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实践场景。例如,对于机械加工专业,可以建立模拟工厂式的实训车间,配备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并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布局和运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原材料的准备、加工工艺的选择到成品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就像在真正的企业生产线上一样。这种与实际生产无缝对接的实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为他们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做好充分准备。
2. 设计工匠精神导向的实践教学项目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这些项目应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展开,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高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比如在电子技术实践中,安排学生制作高精度的电路板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确测量每一个电子元件的参数,精心设计电路布局,确保线路连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哪怕是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电路板性能的下降。通过这样的项目,培养他们的精益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鼓励他们专注于解决问题。当遇到电路设计不合理、元件损坏等问题时,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的根源,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锻炼他们的专注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得以内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1. 提高教师的工匠精神素养
技校应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素养。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实践方法;同时开展学术研讨,让教师在思想碰撞中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置身于企业生产环境,亲身体验其中的工匠精神,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建立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技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传播工匠精神,且在培养学生这一精神方面成果显著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充分的表彰和奖励。可以设立专门奖项,如 “工匠精神优秀教师奖”,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能有效激励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充分发挥其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1.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工匠精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体会工匠精神的魅力。例如,在技能大赛中,设置体现工匠精神的奖项,如 “最佳专注奖”“最具创新奖” 等,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工匠精神。
2.打造工匠精神文化景观
在校园内设置体现工匠精神的文化长廊、雕塑等景观,展示古今中外著名工匠的事迹和名言,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传播工匠精神的载体,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
四、结论
工匠精神是技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更能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出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技校全体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林禄.工匠精神融入技校模具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12):18-22.
[2]陈娟.工匠精神培养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4):36+38.
姓名:孔泽霖 出生:1992 年 1 月 籍贯: 河南项城 性别 :男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助理讲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