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研究方法助力园际教研共同体建构
张淼 黄健明
雄安容和红莲幼儿园 070001
摘要:本研究立足雄安新区学前教育课程提升工程要求,针对区域幼儿园发展不均衡、教研资源分散的现实困境,探索以科学研究方法构建园际教研共同体的有效路径。通过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实证方法,系统梳理了教研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提出"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分层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建立跨园所教研平台、共享名师资源、实施协同教研等策略,有效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转化,显著提升了园所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形成的"行政主导+专业引领"双轮驱动机制,不仅破解了传统园本教研的封闭性局限,更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构建起动态发展的教研生态系统。这种新型共同体建设为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方案,其开放共享的教研文化重构了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对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科学研究方法;园际教研;共同体建构
引言
我国学前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强调了学前教育课程提升工程。然而,新建片区与传统幼儿园之间存在发展差异,面临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师成长路径单一等问题。传统教研模式难以实现资源有效流动,导致教育质量结构性失衡。
本研究针对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解决三大核心矛盾:行政与专业协同、同质化与异质化平衡、个体与集体智慧转化。运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探索园际教研共同体建构路径,建立行政与专业互动机制,设计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教研资源流转平台,形成协同教研模式。
理论层面,本研究解构教研共同体运行机理,丰富协同发展理论,提供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孤岛效应的新视角。实践层面,构建需求导向的教研生态链,通过名师工作室、主题式教研工坊等促进教师知识显性化与应用。预期成果将为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难题提供实证支持,助力实现优质园所示范引领、薄弱园所精准提升的协同发展。
1基于行动研究的园际教研模式创新
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为园际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实践导向的方法论支撑。该方法强调教师在真实教研场景中发现具体问题,通过跨园协作寻求解决方案,在持续改进中提升专业能力。雄安新区的实践表明,这种扎根实践的研究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教研中"理论空转"的弊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建立基于问题诊断的教研启动机制。各园所通过教学观察记录表、教师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雄安新区幼儿园针对区域游戏指导有效性不足的现状,联合发起专题研究。通过跨园组建研究小组,成员每月轮流开放活动现场,集体观察记录师幼互动细节。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研讨方式,使教师能够直观发现自身教学行为中的改进空间。
其次创设分层递进的行动改进路径。对于新手教师群体,采取"课例模仿-微格改进"的渐进策略,由骨干教师提供标准化教学示范,新手教师在模仿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录像,通过小组互评调整教学行为。成熟教师则通过"问题认领-行动攻关"的方式开展深度研究,如针对家园共育难题,由三所幼儿园联合设计家长参与方案,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沟通策略。这种差异化的行动设计,使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切的研究切入点。
关键创新点体现在教研成果的转化机制上。通过建立区域教研资源转化平台,将行动研究中形成的优秀案例、工具模板进行系统化整理。例如在绘本教学专题研究中,六所幼儿园联合开发的《绘本阅读指导资源包》,包含不同难度层级的教学方案、师幼互动话术库及评价量表,供全区教师按需取用。这种资源生成方式既保留了行动研究的实践智慧,又通过标准化处理提升了推广价值。
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双循环"反馈机制保障了教研质量。内部循环通过每月教研日志、教学案例评比实现过程性改进;外部循环借助专家工作坊、跨区交流进行方向校准。雄安新区幼儿园在户外游戏研究中,初期仅关注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后经城区园教师建议,将观察重点转向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品质发展,使研究深度得到显著提升。这种开放式的教研生态,使行动研究始终紧扣教育本质,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局限。
2数据驱动的教研效果评估与优化
在园际教研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科学评估与持续优化是保障教研实效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三维度四阶段"的数据采集分析体系,通过过程性数据与结果性数据的交叉验证,形成动态优化的教研改进机制。评估体系覆盖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效能、教研活动质量三个核心维度,采用观察记录表、案例分析报告、资源使用频次统计等多源数据,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评估工具设计遵循分层分类原则,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群体制定差异化指标。新手教师侧重教学行为规范性评估,采用课堂观察量表和教学视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骨干教师则通过课题研究成果和园际指导记录进行专业引领力评价。例如在雄安新区域游戏指导专题教研中,通过对比分析幼儿园的师幼互动数据,发现新建园教师提问质量较传统园所存在显著差异,据此调整了跨园结对指导方案。
数据驱动的优化机制包含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建立教研活动动态调整模型,根据月度评估数据调整教研主题与组织形式。当区域资源库中美术领域课程资源下载量持续偏低时,及时组织跨园教学展示活动,通过优质课例示范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构建差异化的反馈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雄安新区幼儿园教师在评估中发现环境创设能力薄弱,系统自动推送城区园优秀案例及配套解析视频,帮助其快速掌握设计要领。三是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算法,根据各园教研需求与供给能力,智能匹配协作伙伴。这种智能匹配机制使民办园的美术特色课程在半年内被很多幼儿园采用,有效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共享。
3结语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为雄安新区园际教研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还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师专业能力的显著提升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增强,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研模式的封闭性,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动态发展的教研生态系统。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雄安新区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乃至更广泛的教育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实践的拓展,园际教研共同体有望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媛.立足课程标准化解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课中的行动研究法.2014,28:125-127
[2]赵寄石.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行动研究法研究方法——一种适合国情的幼教.1993,4-6
[3]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上).200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