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及实现途径
黄柳芳
上林县大丰镇大丰街第二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定位也重新被提起。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基础核心学科,语文科目担负着学生语言学习与交流技能的双向责任角色。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论证,并力求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策略体系,以为教育同行提供一定思路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价值;教育目标
根据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要修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效率一直被专家及执教者所质疑或思考。究其因,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易变性,以及教育价值实现手段的单一性,都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受困于质量怪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依托课堂而执行,以学生成长为教育价值核心,从而完成宏观教育目标[1]。诚然,语文教育必须通过课堂作为载体予以实施,其价值必然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成长。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学生现有素质为基础,遵从学生兴趣爱好及成长规律,以辅助优化学科学习理念,增进学科知识的摄取,提升学科认知、运用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调整教育教学模式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设
语文教学是多样化知识内容的传授与交流。不同的知识结构及文体特征,所应该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存在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衔接,通过模式创设完成语文教学的课堂目标。
从理论层面而言,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理念的具象化载体。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这要求教师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需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设计分层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则从政策维度要求建立语言运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范式。这些理论为模式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教师能够系统规划知识传递路径,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维度,多样化教学模式是突破传统课堂困境的关键策略。针对古诗文教学,情境体验模式通过角色扮演、意象具象化等手段,有效解决学生理解障碍;在说明性文本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信息整合完成真实任务,培养思辨能力;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游戏化模式以闯关、寻宝等趣味活动突破机械记忆的局限。根据某市教研数据显示,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班级在文本理解、表达应用等维度达标率提升23%,印证了模式创新对教学目标的支撑作用。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既确保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又增强了教学策略的适切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知识与素养共生的发展场域。
(一)以问导学模式
目前许多教育教学执行过程中,导学式的课堂设计是常态化选择。而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板块中。教师通过设置有阶段、有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回答中得到锻炼。当然,学生也可参与到问题设置当中去。如一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3课《静夜思》设计时,笔者就在导入阶段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有没有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啊?离开后如果想他们,你会怎样去表达呢?”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会告诉爷爷奶奶让他们回来,有的则说会打个电话告诉爸爸妈妈……于是我继续问道,如果没有电话,你又一个人在外,家里又回不去,咋办?在孩子们思考时,我就顺势说道:“让我们来看看唐代大诗人在离家思念亲人时,他怎么办?”
在讲解诗的过程中,我还时常鼓励孩子有不懂的提出来,并将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以问导学的模式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文章可能存在的内容含义,而且还通过参与提问与回答,走进文本深处,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以趣激学模式
由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相对处于基础阶段,学生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尚处于浅层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利用有趣、新颖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中体验到获知的满足。以趣激学模式所指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像成语接龙,填字大赛等认字识字游戏;造句大比拼等词组学习活动;分角色表演文本内容等体验活动,都可以扩展学生词汇量,并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得思维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像一年级下第六单元《鸭子和白兔请客》学习时,笔者就先让各学习小组分饰其中角色,进行对话练习。学生们通过角色表演、了解文意,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更为容易。
除了以上模式外,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以歌唱诗模式,课外体验教学模式,找茬教学模式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师的选择。通过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浓厚,课时学习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二、借用科学理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讲求以授课内容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硬性输出而达到熟练文本的教育目的。这种教学忽略了教学过程,也让原本富有趣味性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的说教课。这让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打折扣。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不同学生素质下不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首先要注重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会心的微笑及音乐手段的采用都会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欲望。要帮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要善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丰富课堂学习的互动思维。如在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讲解时,笔者就首先将汶川地震带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作为大背景,这既激发了学生对于地震灾害的理性认知,又为故事文本的讲解与交流提供了理解性资源。尤其是能够理解儿子还存活,且能在求生通道中让伙伴先逃生时,父亲惊异与欣慰的言行举止。其次,是要注重激励机制的运用。要知道小学生好胜心理更为明显,都急于在某个方面得到教师肯定。因此,在课堂教学不同环节,教师都要做到鼓励与奖励并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把控学生学习情绪变化
从某种意义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平衡过程。倘若学生能够在情绪变化中紧随着教师教学的要求,那么学习效率无疑会得到提升。如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狼牙山五壮士》授课中,笔者课堂伊始,采用"双声道"情境导入法:视觉维度在希沃白板上展示狼牙山险峻地形实景图,听觉维度播放《英雄的黎明》,教师同步调整站立角度(侧身30度面向屏幕),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肃穆氛围。当背景音乐进行至高潮段落时,教师以胸腔共鸣发声法示范朗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段落,配合凝视学生3秒的眼神交流,使课堂场域形成情感张力。
就这样通过播放悲壮的背景音乐示范性朗读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随着课文的进展,在逐步濒临绝境的壮士表现出赞赏与激荡的情绪,学生被调动了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控制并调整学生学习情绪,将会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3]。
四、结语
不论年龄及学习阶段,语文教学都有着其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借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发现许多可用的教学选择,也可借鉴国内同行教学的经验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