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王圣淳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实验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微课悄然地走进了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的一些粗浅经验和心得体会。
一、落花时节恰逢君——在迷茫中相遇(初识微课)
说起微课,最初给我的感觉就是以“无生课堂”的形式,讲述一整节课的小视频,但随着参加各级网络培训以及在各种教育资源平台上深入学习后发现,这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对微课的普遍误解。
相信,初识微课,不少教师肯定和我一样都踩过这些坑:
1.辐射面广但无重点。不会行之有效地取舍教学内容,导致整个课程,重难点不突出。本想涵盖所有问题,但受时间限制,又什么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节奏过快忽视学生。虽然课程准备充足,但往往节奏过快,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给听课者带来紧迫感,没有预期达到微课“精准、美观、享受”的效果。
多次试错之后,我积攒了一些经验,渐渐发现要想上好一节微课,就得先了解它的特点,做到“知课、懂课”从而“上好课”。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探索中相识(认识微课)
其实微课并不是课堂实录的视频片段,也不是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更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切片。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讲解剖析的教学视频。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完整。
微课的上述特点,使得它特别适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使得它成为我们线上教学的主要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进取中相知(设计微课)
我认为一节好的微课,最关键的是要备好课。备课过程中更要把微课特点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考虑到双重因素。以下是我对微课设计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1.精心取舍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要想设计好一节微课,首先就要精选教学内容。翻开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点琳琅满目。到底哪些内容更适合制作成微课?经过几次亲身制作的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微课的选材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是教师必须讲解学生才能理解的或者是课堂上无法形象化呈现的内容。
微课的内容除了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等的差异程度,科学、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才会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都知道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头活水。我在《从商品包装说起》这一课中,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深层次的分析,更倾向于探究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我以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小小的“旺旺仙贝”包装袋为切入点,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从包装袋上获取的信息。这样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也比较自然地导入课题,提升教学效果。
2.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道德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微课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他们“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思考,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无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还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几方面都能收效良好,真正让道德与法治微课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在设计《爱父母,在行动》这一课时,我在微课设计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剧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生活中给爸爸买烟的一个常见情境,将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反应、各种矛盾一一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通过观看微课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经历的回忆,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认识到“爱父母并不是对父母百依百顺,有时候批评也是一种爱”。此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可谓情到深处,一触即发。
3.设计悬念问题,拨动学生心弦,培育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会享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课设计中,要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悬念性问题,并把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慢慢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他们步步紧跟,环环相扣,更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去年我在设计以微课形式呈现的时政述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课时,首先以“查干湖冬捕”视频引入,继而提出问题设计悬念“可以用现代化的捕鱼方式代替查干湖冬捕么”,并将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起初学生可能都持赞成态度,于是我结合预设的各种观点,抓住恰当的时机再次质疑,激起新的问题和矛盾,此时学生便开始畅所欲言,各执己见。在学生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方法与技巧,更培养了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好的微课,不仅是完成教学目标,更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事例情景再现,学生产生共鸣,实现能力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生活性,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微课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身,使所要表现的信息立体形象化,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将文字教材中难以呈现的情景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对具体情景的感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分析资料、总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特殊关爱,伴我成长》教学中,谈起家庭关爱,学生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是谈到社会上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一时间想不起来具体有哪些,总觉得社会离自己比较遥远。为此我在微课设计中,以几张生活图片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活情景重现,引发共鸣、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从而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活在祖国怀抱中的幸福与自豪。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践中相守(爱上微课)
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精心备好课后,还得把课件做好,内容新颖、语言精炼,引人入胜;其次,授课的背景、光线,上课时的表情,语速语调等等,都要十分考究。录制完毕,还要利用各种软件功能对视频进行修饰剪辑,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反复的尝试才能最终确定下来。一节小小的微课经过半个月乃至一个月的反复修改那都是常有的事。
为了扎实有效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我希望让微课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结合,每一秒都活色生香,牢牢地吸引孩子们的每一粒细胞,让他们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看到温热的情怀、满目的期待,看到涌动的希望、未来的召唤,看到万物更新、春色正好,看到山河壮美、生命如歌……这是我们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