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困境与优化探讨
宋修红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浪潮中,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是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关键部分。本文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困境与优化策略。阐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概念及国内外建设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包括隐私泄露风险、质量保障威胁、共享与利用挑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如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运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与清洗数据、研发质量控制技术;制定统一标准规范、融合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价值等,旨在提升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水平,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数据质量;共享利用
1.研究背景
随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需求和发展变革。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直也受到国家的重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同时也提出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完善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档案全面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1]对于健康医疗大数据,规划也指出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而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医疗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需要更高的信息安全保障。而医疗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患者隐私暴露、个人信息被滥用等严重后果。此外,数据质量问题也是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一大风险。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影响了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保障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质量成为了当务之急。
2.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
2.1电子健康档案概念
电子健康档案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是人们在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电子健康档案也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2]。 电子健康能有效地提供基于个案的各类卫生统计信息,帮助卫生管理者客观地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3]。同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
2.2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诸多国家就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美国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是联邦制管理模式,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负责国家和各州(地方)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就提出为所有美国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2009 年,美国国会通过 HITECH 法案,使医疗信息化标准的详细制定和奖惩措施落地,加速推广了EHR的普及。2015 年美国就大量拨款来发展卫生信息交换技术,及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效使用。2018 年特朗普政府宣布 My HealthEData 计划,旨在为每个患者提供健康档案[4]。截至2020年,美国约95%的医院都能从电子健康档案中获取健康数据,而且熟练使用EHR(电子健康记录)系统。
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管理模式是集中管理模式,是由澳大利亚健康管理权威部门统一管理,对健康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规范记录、安全储存和系统服务的管理模式,并通过配额授权实现数据的各地实时共享共用。从1999年开始,澳大利亚就尝试建设电子健康档案,澳大利亚政府于 2010 年开始建设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PCEHR(PersonallyControlle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 2015 年 更 名 为 MHR(My Health Record)。 系统将公民的健康信息,包括过敏信息、用药数据、既往史、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等。MHR实现了健康数据的集中管理,各医疗机构间之间共享医疗信息。用户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在授权下,机构和医院通过查询个人健康信息,被提供更好的依据来进行诊断和提供处方。截至2020年底,MHR系统被超过91 %的人注册使用,集中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5]。
我国对于电子健康档案一直高度重视,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2012年全国已有35个城市、2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而2017年时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经达到76.4%。同时我国自2016年试行的电子健康卡,将患者所有信息存储在卡内,实现不同医院对于患者信息的共享,在新冠疫情期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25个省的电子健康档案、17个省的电子病历可在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的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通共享。
3.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困境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据规模大、数据类型丰富、数据处理速度快和数据价值密度低四方面。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1电子健康档案受到隐私泄露风险
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尤为突出。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量庞大,从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到利用,隐私泄露风险贯穿各个环节,这需要大规模的存储设备和技术支持,但目前全国还有很多地区并不能达到电子健康档案安全管理的基础条件,导致电子健康档案面临较为危险的现状。同时由于医疗数据的数据变现价值非常高,长期以来,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医疗保健行业一直是数据泄露的重灾区,频繁发生的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造成了广泛的影响。2021年针对全球医疗机构的勒索软件攻击在达到了166起,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黑客曾对医疗行业的暴露破解达到了单日80万次的高峰,因此,加强医疗机构的网络安全管理已经可不容缓[6]。导致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一旦个人的健康数据被泄露,将对个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侵权、滥用、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
3.2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保障面临威胁
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2023年7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利用效率和质量[7]。大数据时代,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的医疗数据,包括病历、检查报告、药物处方等。由于医疗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人为因素,因此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和遗漏,导致电子健康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不可靠。这将对医疗决策和诊疗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是在很早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上海,也仍然存在缺失、错误、不一致、数据异构等质量问题[8]。
3.3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利用面临挑战
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利用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虽然目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暂未达到实时互通互享[9]。大数据时代,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这导致了医疗数据的隔离和不互通。这使得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供重复的医疗信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同时,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也存在技术标准限制,我国现尚未建成统一建成电子健康统一规范标准,在面对庞大的健康数据利用需求时,电子健康档案可能不能及时满足,制约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健康档案的优化策略
4.1加强档案数据的安全保障
首先,档案部门应该逐步建立关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法规体系,为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撑。从宏观层面,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相关经验,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特殊性,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电子健康档案的隐私和利用权,从法律法规角度坚决维护电子健康档案中的隐私信息不受侵害[10]。
其次对于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设置详细的安全分级、保密、备份、权限等管理制度。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做好制度保障,也提升相关制度的有效和可行性,保障医疗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最后,要构筑档案数据安全技术壁垒。要严格控制网络设备的访问,对所有访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用户采用实名制、身份验证、授权访问等加密技术进行认证,防止档案数据的泄露或丢失[11]。系统能够对所有的操作进行记录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4.2对档案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首先,档案馆、室接收到不同数据源产生的数据后需要对大量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交换平台将数据无感知的从源端高效传输到目标端、还可以根据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有效保证目标端数据的完整性、实时性和精确性。通过数据质量监管平台自动感知、检测大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质量,追溯质量问题根源,从而有效地辅助数据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需要研发档案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对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收集、归档、保管、存储、利用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档案数据质量影响要素进行严格把控。构建档案数据质量评估框架,保障大数据时代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满足医疗信息化的数据需求,同时也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共享和利用奠定一定基础。
4.3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与利用
在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数据库形式,建立了海量的机构化数据,使得数据的利用效率大大超越了传统的档案管理的利用率。但是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将极大增加数据共享难度。为了最大程度得提升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满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上,首先应制定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共享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其次将大数据技术和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融合,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电子健康档案中的医疗大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使数据有序化、智能化。最后,要深度挖掘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价值,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如患者病史、体检报告、诊疗记录等,医疗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健康风险。电子健康档案从而提供个性化、关联化、精准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EB/OL].(2022-11-09)[2023-11-10] 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id=49eb570ca79a42f688f9efac42e3c0f1.
[2]医学信息学概论 董建成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133页
[3]胡瑶琳,余东雷,王健.“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2(03):79-87.
[4]张雪.国外电子健康档案发展概况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09):2-10.
[5]周晓英.电子健康档案的价值认知与应用推进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03):108-112.
[6]2023中国智慧医院研究报告:医院信息与网络安全篇[EB/OL].(2022-11-09)[2023-11-10] https://www.iyiou.com/research
[7]商艺涵.新《档案法》视域下电子健康档案的安全治理[J].北京档案,2023(05):38-40.
[8]丁园,万和平,毕媛等.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现状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23,40(06):47-50.
[9]毕鑫宇,黄玲玲.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档案,2023(02):37-39.
[10]郑伟伟.电子健康档案共享的实现策略[J].档案管理,2021(02):92-93.
[11]苟梦野,赵文龙,杨美洁等.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知识可视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01):65-72.
作者简介:宋修红(1999.9—),女,汉,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在读,湘潭大学,研究方向电子:政务及文件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