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师在融合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作者

倪静 聂宇

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  要】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让特殊教育需求学生与普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本文结合政策背景,分析教师在融合教育中需具备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及班级管理技巧,以推动融合教育有效实施。

【关键词】  融合教育;教师能力;教育公平

融合教育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共同接受教育的方式。它旨在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包容和多元化的教育氛围。

一、融合教育的政策背景

(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2021 年 12 月,国务院转发的该计划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精准施策、公平共享、多元融合。计划提出到 2025 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 97%,并通过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等措施提升教育质量。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该文件强调融合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明确提出推进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促进医教结合。国家政策通过明确目标与措施,推动融合教育发展,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助力其融入社会。

二、融合教育对教师的核心要求

在普通学校推行融合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普通教师普遍缺乏教授特殊学生的专业知识,部分教师在心理上对特殊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容易忽视特殊学生的需求。特殊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常常让普通学校教师感到棘手,如果引导不当,特殊学生不仅难以融入学校生活、被其他同学接纳,还可能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若要有效促进融合教育,需具备以下关键素质和能力:

(一)树立公平包容、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积极、开放地看待融合教育,愿意为营造包容的学习环境付出努力,坚信每个学生,无论其背景、能力或特殊需求如何,都具备学习和发展的潜力。当班级中有特殊学生时,教师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阅读专业教育书籍,深入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方法。如此一来,面对问题时教师能够保持冷静,以客观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处理。若特殊学生的行为未对他人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教师应给予更多宽容。需要注意的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切不可用普通学生的标准去要求特殊学生。

此外,学生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在心理特征和生理状况上也存在差异,其学习速度、方法等各不相同。融合教育的本质是回归教育,将特殊教育技术、普通教育技术及其他辅助教育技术融合,最终回归教育的核心。无论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遵循 “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本质上并无区别。

(二)掌握多样化教学策略与评估方法

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要准确评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关注普通学生学习的同时,为特殊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例如,针对听障学生,可多采用文字图片进行教学;对视障学生,提供放大的阅读材料、盲文或多媒体音频;对智障学生,则更多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

教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关注学生的特殊需求。一旦发现特殊学生行为出现异常或可能失控,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情况恶化。在课堂教学中,为特殊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如基础题、简单题练习,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持续评估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对普通教师和资源教师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一方面,加强对校内有融合教育潜力的 “种子教师”(资源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培养,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重点开展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培训,提升他们的融合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随班就读班的普通教师,要求他们既是合格的学科任课教师,又具备特殊学生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素养,培训以普通课程适应性教学调适为主。

(三)具备班级融合氛围营造能力

1.教师以身作则营造氛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展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包容和友善的班级氛围。

2.组织班级活动促进互动:定期组织集体游戏、合作项目等班级活动,鼓励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建立班级规则和价值观:明确班级规则,强调尊重、互助、包容等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班级中每个人都应被平等对待,共同进步。

4.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歧视、排斥等不和谐因素,通过个别或集体教育引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5.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设立班级职务或小组,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6.开展主题班会促进交流:定期开展与融合、关爱、团结相关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感受和经历,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交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班级公告栏展示、口头表扬等方式,对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和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和肯定,强化正面氛围。班科任教师可与资源教师合作,引入团队建设活动或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班级凝聚力和整体氛围。

融合教育在我国推行以来,各地教育系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然而,要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并完善配套措施,以确保对所有儿童都有益。教师作为融合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美琴.关于融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35)

[2]冯艳艳.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小学科学.教师版,2021(04),

[3]何蔚华.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思考:初等教育.教师版,2019(09)

[4]“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国办发〔2021〕60号

[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