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工具人到主体性:都市剧女性角色塑造的范式转移研究

作者

肖湘琪

西安培华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都市剧领域,深入探讨女性角色塑造从过去“工具人”模式向当下具有独立“主体性”模式的转变现象:通过梳理都市剧不同阶段女性角色的特点,结合影视理论与文化研究成果,分析这一转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影视创作理念等驱动因素。文章旨在揭示都市剧在反映社会性别观念变化、促进女性形象多元化呈现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下及未来的都市剧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指引。

关键词:都市剧;女性角色塑造;范式转移;主体性​

引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对于影视艺术领域而言,该观点依旧契合,都市剧作为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影视种类,其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已从往昔那种单一、充当男性陪衬的“工具人”形象,有了明显转变,如今的女性角色有着丰富的内心、独立的人格,还具备自主意识,成为主体性角色,这一转变,既展现出影视创作的进展,更映照出社会性别观念的重大变革。​

一、传统范式:女性作为“工具人”的角色呈现​

在早期都市剧里,女性角色常被塑造成男性附属品或剧情推进工具。在家庭伦理题材的都市剧中,女性形象大多被塑造得温柔贤淑、以家庭为重心,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丈夫、养育孩子,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如电视剧《渴望》里的刘慧芳来说,她善良且隐忍,为家庭毫无保留地奉献,个人梦想和价值完全被家庭琐事掩盖。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类女性角色在剧情里处于受支配状态,其行动和决策大多取决于男性角色或家庭外部环境,缺少由自身主导的情节线,这种将女性塑造成“工具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普遍看法和期望,即女性主要应在家庭中发挥作用,通过家庭关系来实现自身价值。

二、范式转移的驱动因素

(一)社会观念变革​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对性别平等愈发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促使都市剧创作者重新审视女性角色的塑造,如在电视剧《创业时代》中,女主角那蓝作为投资分析师,凭借专业能力和敏锐眼光在职场崭露头角,有力展现了女性在新兴行业中的独立与自信。​

(二)文化思潮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注重个体的多元与差异,对传统权威和单一叙事发起挑战。在这样的环境里,都市剧创作者开始突破传统,致力于塑造更具个性、更多元的女性角色,而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引导他们关注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深入挖掘女性在情感、欲望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复杂特质,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所强调的,女性需要独立空间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这一点在当下都市剧的女性角色塑造中也有所呈现。

(三)观众需求转变

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提升,文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影视作品里女性角色的要求随之变高。以往刻板的女性形象已无法满足观众,他们期盼看到更真实、立体,且富有时代感的女性角色,如《欢乐颂》,塑造了五个性格、背景各不相同的女性角色,契合了观众对多元女性形象的期待,进而引发大众的关注与讨论,这种转变,成了推动都市剧女性角色塑造模式转变的重要市场动力。

三、新范式:女性主体性角色的塑造特点

(一)多元职业形象塑造

现今都市剧里,女性的职业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即不管是职场精英,还是自由职业者;无论是医护工作者,抑或是艺术创作者,女性在各个职业领域都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与能力,如在《理想之城》中,苏筱身为建筑行业的造价师,凭借专业本领和坚定的信念在职场上奋力打拼,打破了行业内的性别壁垒,彰显出女性在职场中的坚韧和智慧,给现实生活里的女性树立了典范。

(二)丰富情感与内心世界刻画​

当下,都市剧呈现出新的创作倾向,更着重挖掘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剧中女性角色不再只是被动的情感接收者,面对爱情、友情与亲情,她们会主动思考、自主抉择,如《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主角,各自深陷情感困境,却都能勇敢直面内心,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性在情感生活中的自主性与成熟,也因此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自我意识与成长弧线构建

具有主体性的角色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成长历程完整,剧中,她们会陷入困境,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自我反思与持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完善人格,如在《风吹半夏》中,许半夏从一个倒卖废钢的小商人起步,面对行业潜规则、资金困境等难题,不断反思经营策略,凭借顽强毅力,最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在事业与情感的磨砺中蜕变为坚韧且果敢的女性,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范式转移的意义与影响

(一)影视创作层面

女性角色塑造模式的转变,拓宽了都市剧的创作题材,革新了表现手法,故而,创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叙事和角色设定,开始从多视角构思故事,深挖人性,这不仅提升了都市剧的艺术水平,还为影视创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如一些都市剧采用多线叙事,以不同女性角色为主线铺陈情节,展现出女性生活的丰富图景。

(二)观众审美层面

范式转变迎合了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偏好,为观众呈上更为丰富且优质的视听享受,同时,观众在观赏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角色故事时,也能从中收获感动与启发,进而提升自身审美水平与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结束语​

在社会、文化、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都市剧里女性角色塑造从工具人向主体性转变是必然趋势,这种转变可以为都市剧创作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有力推动社会性别观念发展,丰富了观众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都市剧创作要进一步挖掘、展现女性角色的主体性,打造出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借影视之力,助力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婧.论都市剧女性角色塑造的症候,映射与升维[J].视听,2021(12):2.

[2]游溪,吴泽涛.近年上海都市剧的生活美学研究[J].中国电视,2024(5):27-31.

[3]李艺菲.都市情感剧中女性角色设定的变化分析——以《摇滚狂花》为例[J].美化生活,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