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小学德育数字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金巧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近年来,品德教育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特别是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阶,管理手法更加多元化。得益于多样的多媒体手段,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迅捷,人际沟通亦展现出繁多的形式。因此,无论在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或者是实施过程,乃至评估方法上,都展现出新的生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品德教育管理质量的持续提高。本篇论文深入研究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德育;数字课程;资源建设

引言: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生活方式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并显著提升了生活的节奏速度。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资讯与材料,推动了公众视野的不断扩大与深化。随着信息科技的持续进步,获取与分发信息的方法已经彻底转变,这不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工具,同样也成为人际沟通与互动的主要渠道。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进小学德育管理之中,不单可以推动管理效能持续进步,更为关键的是,借助网络技术的实际效应,学生群体的团结性将增强,对于学生将来的全面成长而言,这一作用是显著的。再者,教师亦可依托网络资源优化德育工作的开展,班级道德教育得以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获得不断推进的动能。为了有效推进小学德育课程的电子化管理,我们需要明确地了解现有德育教育流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班级德育管理的效能,助力学生达到全面成长。

一、互联网+时代的德育困境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然而开放、虚拟且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小学道德教育造成了难题,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互联网环境尽管有针对青少年的监管措施,但仍有众多学生在浏览时易于遭受负面信息的侵扰,这不仅对于他们树立健全道德观念不利,而且还可能因为道德行为的衰退触发犯罪行为。比如,互联网打造了一片学生专属的数字空间,在那里,缺少了父母的照看以及教师的引导,这引发了大量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溺,形成了网瘾难以遏制的趋势。在极端情况下,一些学生宁可与网络中素未谋面的人分享心声、交流思想,也不愿与自己的父母或教师进行任何沟通,这最终导致他们感情迟钝,慢慢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和道德的认知。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们的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唯有老师更加努力地投入时间和心血于品德教育,方能妥善引导学生避免误入邪路。

二、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机遇

优劣同存如同剑之两面,每一缺点背后也有其优点,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下,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亦获得了若干机遇。网络技术以一定的方式拓宽了德育活动的推广渠道,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沟通,增加了德育师资,呈现了创新的教育策略与工具,扩展了德育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均能浏览资料,汲取有益的精神滋养。鉴于网络传播迅捷且影响范围广泛,教育工作者得以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融合网络素材与道德教育,从而实时、直观且深刻地推进德育任务,并提升了成效。基于此,网络平台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入地感受,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同时,它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使得教育者能够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道德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在互联网+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学途径的革新已然发生。网络时代的兴起打破了德育的常规教学格局,为德行教养注入了活力,既增加了德育方式的多样性,又提升了德育内容的丰富度,而且提高了其便捷性,便利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因此,学校与教师需利用网络资源,持续革新德育实践,推动学生德行素质的巨“大跃进”。

三、互联网+小学德育数字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探索

1.融合多媒体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教师能够灵活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例如浏览网络或点击链接等不同方式,搜集包含丰富图文的德育资料或充满教育寓意的影片,然后在上课时或课余时间向学生播放,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不再感觉自己是在受训诫,反而是主动吸取知识与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增进他们的道德修养。老师搜集的各类教材,如文章、音频或影像资料,传递的知识不仅包括爱国情怀、团结精神、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理念,还应涉及网络伦理修养、心理健康教导、网络防护意识等更新颖的德育领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并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2.借助创新的网上渠道,扩展道德教育

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渐成必需,众多创新的网上服务平台涌现,转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行动模式及个人定位。各个重要平台坚守着平等、正直的原则,致力于构筑旨在共同创建与分享的新颖网络商业架构。教育工作者得以依托这些创新的互联网平台,扩展道德教学途径,达成高效的德育教学成效。例如,教育工作者能利用诸如学校在线新闻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众多互联网渠道,周期性地发布关于道德和法律教育的简短故事、周围的优秀事迹、正面行为榜样、守规矩的人名单等资料。这些内容可以被学生自主地在网络上点击查看和学习,从而不知不觉地吸收品德教育。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筛选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兴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和共享属性,成功扩展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对道德教育信息的即时接触,促进了他们个人素养的提升。

3.利用新型网络平台,拓宽德育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数字化道德教育管理呈现为创新型的监督方式,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道德课程的设计,通过网络形塑一股积极的导向和气氛。为此,在线平台设计时,教育工作者需构建一些较为开放的栏目,鉴于学生天生偏好自由,这种设置下的学生自然能够展露真我。学生接触这些区域时会依据个人兴趣参与学习,而且这些内容的链接起点要紧扣学生的个性化偏好。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能够通过文化的影响与浸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针对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通过互联网推送一些有利于品德培养和个人素养增长的德育读物。互联网可用于打造一座云端图书馆,在线对众多书本实行连续的更新迭代,这将有益于学生们吸纳和领会新颖的道德教育资讯。另外,借助网络环境的优点,我们可以构建一系列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互动游戏,以满足各类兴趣差异的学生需求,增强他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使得学生们在扩大文化视野的同时,也能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养。

结语: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进步,小学道德教育同样遭遇了不少考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源和简化流程的好处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面对这些显著的优势,班主任必须善加利用,搭建起数字化的德育管理框架,摒弃旧有管理方式的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德育体系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借力数字化平台,为学生铺设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引导他们树立恰当的道德观念和提升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对基础学科知识有所掌握,还能实现品德与智慧的均衡发展,培育出优秀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走向繁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天霞.摭谈情境教育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2022(1):16.

[2]张会娟,张武杰.建立班级岗位制度,让德育由无形转换为有形[J].学周刊,2022(1):162-163.

[3]于志萍.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2):151-152.

[4]尹彦平.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的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131-132.

[5]麻广一,宫士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21,39(6):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