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做“行知式”好教师研究
陈奕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215600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陶行知名言为引鉴,阐述弘扬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理论,做“行知式”好教师,旨在当担教师历史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行知式教师;诗词;学生:内心诉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当代老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教师要“以人为本、以生为先”,师生共同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真知,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做新时代“行知式”好教师。
一、“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亲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这,是陶行知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坚守的初衷,以人为本、以生为先,用自己的双手亲身感受学习的笔触,用自己的双脚亲自丈量学涯的路途,只有自己做过,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和教师才能在教育中碰撞火花。我们常把教学与德育分为两类培养学生的角度,但其实教学与德育,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用陶行知的话说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这是从陶行知身上传扬开来的教育家精神,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躬耕落实教育生涯的一生之责。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让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生活中融入教育,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且融合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和情感智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视域下,学生的成长应该融合多元方向,促进智商和情商的相辅相成。职场上需要的是有能力干实事的全方位人才,特别是职业类学校学子,在自身学习能力稍薄弱的情况下,文化课成绩会稍显逊色,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穿梭在各行各业的技术性蓝领,拥有过硬的技能首当其冲,人际关系的灵活处理与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更是辅助职业贴砖加瓦的建设之基,他们能站立起来,做完整的社会之人。
其次,生活即教育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在家务劳动中锻炼身体,学习并传扬勤奋劳动的美德,在旅行中拓宽视野,锻炼并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区服务中贴近社会生活,接触感悟人生百态,种种方式,都可以全面让学生快速学习到实用的生活技能和社会知识,这是都是书本上无法教授给学生的,需要学生亲自感受方获成长。
最后,生活即教育强调多样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此,我们职业教育更应该要因材施教,一些乖巧成绩好的学生,教育时需要不断鞭策,他们的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对优秀,适时表扬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积极性;对后进生时应该多一份鼓励,让学生从心里认同老师对他的教育,接受老师的帮助;对于一些顽皮的学生,可以在相处中达成共识,聆听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同时找到他们在意的点并引导他们向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只有全方面,重实践,基多样才能在教育之路上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用教学生涯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他们将书本上的内容记到自己头脑中去,但是每当遇到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的情况时,他们却不知道要怎么做。学生就像被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鸟,社会是小鸟翱翔的蓝天,但是现实确是将他们束缚住思维发展的牢笼。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将学生培养成灵活的可成栋梁才是为社会带来进步的人力机遇。
在当时,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教育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在新时期的21世纪,国情在改变,社会及学校的理念也应该发生改变,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孔子这样的智慧大家都能谦虚向学,一方面说明人无完人,一方面说明全民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形成人人相互请教、相互求学的良好风气,既强调了社会的重要性,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用。同时,它也扩大了学习的范围,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身处不同环境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是对于坏的环境有能力辨识,用不好的环境影响改造为好的环境,这样学生就拥有了同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学校不与社会发展脱离,教育才拥有生活来源,社会发展不与学校偏轨,学生未来发展进步才能与新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相契合。
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学做合一,即一个人只有去动手操作、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否则,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那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
身为老师,这一份职业也是千千万万职业中最普通的,但是为何从古至今,那么多文人志士都要去歌颂这样一份职业,我想,是教师本身造成的价值使然,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在家庭中就是最为核心的存在,孩子好,家庭就好。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但是很多的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在和自己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没有经验导致孩子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优良的教育,作为老师,或许是拯救他最后的救命稻草。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需要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海洋中不断遨游,改变并陪伴他们成长进步。作为在教育路上不断学习的前行者,学生同样成就着教师,将终身学习与融汇教育进入生活的理念带入课堂,将陶行知的教育精神铭记内心不断运用自身职业生涯,去弘扬教育家精神,去做“行知式”好教师吧!
总之,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行知式”好教师,是传承中华教育智慧、回应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未来需以陶行知思想为根脉,融合现代教育理念,通过理论创新、实践突破与政策协同,推动教师从“职业生存”走向“生命自觉”,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
[1]陆建龙.中小学实施“绿色教育”的调查与研究[J].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2-3.
[2]王春山,王怡喆.赏行知教育思想,识其时代实践价值[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0.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