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余军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中学 广东中山 528437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及时创新,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本文深入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散文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备受教师、学者及其他教育机构的重视。作为新课标中的重要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包含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思辨性思考和理解是指教育参与者通过对文字资料作出深度思考、分析,从而进行正确评价的阅读行为。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学习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跟上学习进度,而且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深刻理解现代散文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优势

1.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培养和提升思辨性学习能力。

2.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学习、探究型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3.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表达,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与表达技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丰富的词汇和表达,培养正确使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字水平。

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设计的模式化

在现阶段的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到把散文教学和其它文体的教学更合理地区分开。原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文章和理解文章,但是因为模式过于固定和死板,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不能多方面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提高对现代散文阅读的求知欲,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一直讲,学生“被迫”接受所有知识。

2.文本解读不到位、缺乏个性理解

对于散文阅读,学生不能仅仅是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要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以自身最大的热情,努力寻找和自己心灵上的联系。并且,这种关系要超越文章本来的意思,获得属于自身独特的情感。现阶段,学生大多具有发散性思维,想法很丰富。因此,每个学生对每篇现代散文,肯定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作为一个课堂主导者、引导者,多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班级中讨论这种想法是否合理。这种方法会让学生进步得更快,同时,班级的课堂氛围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积极。教师必须给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使他们真正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精神世界。另外,如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只是根据教参和教材书上的理解,形式化地教学,没有与学生深入互动,就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就缺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出思辨问题,激发学生思辨

现代散文教学课堂上,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平等沟通的机会。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中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学生通过电影镜头可以走进20世纪50年代,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认识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那么,你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谈谈你对志愿军战士的认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探究互动模式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从而提高散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倡导个性解读,鼓励学生思辨

散文结构开放而无定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个性解读是提高学生散文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根据课件展示的松骨峰狙击战镜头,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或短语归纳这一战斗场面的特色。当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说出来时,说明此时他们的思维正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真正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对于主动回答和分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正面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

3.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多元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学生掌握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应用,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将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与其语文经验相结合,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获得认知的提升。例如,在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你有过看到某物而触动某种情思的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讲述交流,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多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因为分享过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会泛泛而谈,所以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情感会更加真实。

四、结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现代散文教学的融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讨论中回答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更加显著。思辨性阅读是对文本省略知识的挖掘,也是对文章情感的深度赏析。初中语文教师采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娄娟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5).

[2]杨列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

[3]董玉奇.通过思辨性阅读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J].语文建设,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