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魏薇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科技、重视人才,鼓励创新。落实到教育举措上,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固守窠臼,照本宣科,一心只做教书匠,而是要勤于思考,注意反思,到底怎样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关研究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那么显然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型人才的培育。早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就倡导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实行了许多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所谓的“探究式学习”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做起来,探究的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探究的小组是老师提前分好的,探究的结果是老师提前设定的,堪称一场大型“秀场”。可以说,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是“伪学习”,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起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呢?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推动新型活力课堂的建设

202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政策简报中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的关键阶段由原来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调整为“起步、应用、融合、转型”,明确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张。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明“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2022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在此引领下,各省级政府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陆续通过区域“十四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配套政策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都加快了我国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技术对教育的赋能,核心在于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不仅要求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优化,也需要通过制度、主体、组织机构等方式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而真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落实在学校的具体教学措施上,核心在于新型活力课堂的建设。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以授课《雷雨》为例,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本课例在校园情景实训室进行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后利用学习平台辅助教学。课前,教师与学生利用学习平台,完成前置性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泛雅学习平台,调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对任务单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心得感受,并最后完善作品。课后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个体阅读成果。以工作坊为单位,完善作品,上传平台、在虚拟场馆展示交流。本课例属于“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社会与人生”专题12学时中的一部分。本专题围绕“社会与人生”的立意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样态与生存姿态”,理解社会样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社会与人生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围绕“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专题,在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探究丰富的艺术价值,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文学素养;在体察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认识,思考、丰富人生体验。通过梳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原因。

1.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导入

课堂上以开展研讨会,对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对视频拍摄情况进行点评,提出合理性建议。通过播放雷雨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剧作中在雷雨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组织学生观赏各类媒介作品,也包含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作品演绎解读,比较分析,发表感言,让同学去伪存真,学会鉴赏。在本课例中,学生通过画面捕捉,还原了青年周朴园的形象;通过媒介助读,加深了对周朴园形象的认识。同学们从标签化的认为周朴园是个坏人,到认识到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可怜的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从人性层面去解读人物、透视人物,更认识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必须把人物置身于社会、时代的大舞台上,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2.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互动教学

利用超星学习在线互动平台,开展课堂互动活动。教师可以设置提问、投票、讨论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讲解《雷雨》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发起投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物,并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利用数字化创作工具,在交互白板上,学生进行创作和展示,将《雷雨》中的某个情节或场景进行改编和创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该课例还运用信息化手段,无痕渗入“思政”元素,育人效果提升。紧扣“社会与人生”这一专题,运用拍摄剧本微视频等形式,精心设计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对人物周朴园命运的分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畸形的社会对扭曲的人性,从而增强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意识,珍惜当今美好的时代和美好的社会。

3.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如相关的文学评论、剧本分析等,让他们深入探究《雷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学习资源,如课文朗读、字词解释等,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如撰写《雷雨》的剧本改编方案、分析《雷雨》的主题思想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巩固性的作业,如默写课文中的经典台词、梳理人物关系等。

4.利用数字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利用超星学习通在线测试平台,进行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布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如笔者在讲解完《雷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后,通过布置选择题和填空题等,让学生进行在线测试,系统会自动批改并给出成绩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记录在电子档案袋中,通过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困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雷雨》这节课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语文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设计着眼于优化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式活动引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拍摄剧本,读思结合,善读善思,学会了阅读和思考,学习方法有了质的改变,学习的广度、深度都有了提升,借助平台,师生参与度也大大提升。学习效果显著,电子书、视频让学生有满满的获得感,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的喜悦。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能充分整合资源,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新样式,改变了阅读碎片化、随意化的现状,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建设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