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毛志军
宁夏西北众兴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75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质量控制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有效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严格筛选和配比设计的优化,涉及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与完善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确保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因此,探讨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某城市核心区域,是一项高层住宅与商业综合体项目,建筑面积达$12万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为确保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及功能性,混凝土质量控制成为本项目中的关键问题[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骨料和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波动较大,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实际施工环境的变化使得预定强度和耐久性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导致搅拌与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波动。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实施了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技术,优化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且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对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本工程中,原材料质量控制应从水泥、砂石、外加剂及水源等多个方面入手。水泥应严格选择符合GB175-2023?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在采购过程中确保供应商提供的水泥具有相关检测报告,确保其强度等级、化学成分及安定性等满足设计要求[2]。砂石的粒径选择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
图1展示了不同粒径的砂石,针对2.36~4.75mm、1.18~2.36mm大粒径的砂石用于骨料的粗骨料部分,增强混凝土的强度;而0.30~0.60mm、0.15~0.30mm细粒径的砂石,则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提高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操作性。对于0.05~0.15mm等粒径更小的砂石,能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有助于提高抗渗性。所有砂石进场前均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无泥土、杂质,且粒径分布符合标准,避免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外加剂的选择,应依据《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标准,确保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实验室应对外加剂进行适应性试验,评估其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发展及耐久性的影响。水源的选择必须确保水质符合要求,水中不含氯离子和其他矿物质等有害物质,防止对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产生负面影响。施工现场应严格控制水源的质量,保证其不含任何可能腐蚀混凝土结构的杂质,以保障混凝土的长期使用性能。
2.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需求,水泥的选用依据环境暴露等级和所需的强度等级进行确定,确保满足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砂、石等骨料的质量控制要严格按照粒径、含泥量、级配等指标进行测试,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外加剂的选用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等条件来确定,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较短的凝结时间[3]。依据以上选定的原材料,本工程对混凝土掺入矿物质的配合比进行了设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配合比是在确保原材料一致性、计量精确、搅拌时间充分、温度符合搅拌时间充分、温度符合实验室标准等条件下获得的试验数据,这些条件保证了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水泥、水、砂、石等原材料的具体配比根据工程要求进行了精确计算,确保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外加剂的比例为2.7%,在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的同时,增强了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坍落度为175mm,符合施工现场对混凝土浇筑的工作性要求。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混凝土在7天时达到了26.4MPa,在28天时则达到了36.5MPa,充分满足了设计要求。此配合比设计确保了混凝土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为本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2.3混凝土生产过程监控
在本工程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过程监控系统,确保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稳定和质量的可追溯性[4]。生产过程中,每一批混凝土的配料、搅拌、运输等关键环节都由系统实时监控,并生成详细的生产数据记录。该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配合比自动计算和调整各物料的重量,确保每一批次混凝土的配合比精确无误。在该监控系统中,物料的名称、设定重量、实际重量以及设备编号等信息都在界面上得到了清晰呈现,方便操作人员随时检查。系统会自动记录每车混凝土的生产量和水泥用量,确保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数据追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系统还配备了实时数据采集功能,对搅拌时间、混凝土坍落度等重要参数进行跟踪与分析。一旦出现偏差,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操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因配料失误或生产设备故障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
3工程改造效果
本工程依次完成了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凝土生产过程监控。在原材料质量控制阶段,严格对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关键材料进行了进场检验,确保所有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项目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依据工程结构特性,精确确定了水胶比、砂率和外加剂用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混凝土生产过程监控阶段,采用了监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搅拌、计量和配料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一批次混凝土质量的一致性。
在关键位置布置了多个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点,并在这些位置采用高精度的测试仪器。对所有测试仪器进行了严格的校准,确保测试仪器能够准确记录施加的荷载和试件的变形数据,避免环境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每组实验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抗压强度数据,如表2所示。
结语:
综上所述,原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配合比设计的精准优化以及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有效保障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与耐久性。随着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未来,应加强对新型外加剂、绿色建材及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工程需求,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国晖.建筑工程中的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6):53-55.
[2]刘庆林.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质量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水泥,2023,(12):96-98.
[3]梁中锦.装配式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管控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