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电化学储能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何超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储能技术顺势得到大力发展,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等,而电化学储能作为目前储能市场的主流应用,已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电化学储能设备在运行和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过热问题,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对电化学储能设备进行有效的热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概述了热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被动热管理、主动热管理和热仿真等。同时就电化学储能设备的热管理技术在全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关键词:电化学储能系统;热管理技术;被动热管理;主动热管理; 热仿真

引言:

以电池为能量载体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已经成为核心的能源储存技术,其热管理是决定设备性能,安全和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深入研究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技术,是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提高其能源效率,同时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和评述众多热管理技术的优缺点以及潜在应用,本文的目的是引领和激发更多对电化学储能设备健康、安全、高效运行,并对热管理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电化学储能系统概述及热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1.1 电化学储能系统概述

电化学储能系统作为现代能源存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体系的关键桥梁。这类系统主要依赖于电池为能量载体,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并在需要时通过逆向反应将化学能重新转换为电能释放。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响应速度快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并网、数据中心备用电源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核心在于其储能介质,即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实现能量的存储与释放。例如,锂离子电池利用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间的嵌入与脱嵌来存储能量。不同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各有优缺点,如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但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铅酸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低、可靠性高、原料易得,但其能量密度较低,充电速度慢。随着材料科学、电化学以及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性能正不断提升。新型电极材料、电解液以及电池结构的设计,旨在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延长循环寿命并增强安全性。此外,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也使得电化学储能系统能够更高效、安全地运行,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状态、预测故障趋势并实施保护措施,有效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

1.2 热管理技术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重要性

热管理技术是确保电化学储能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电化学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主要来源于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电阻损耗以及材料间的热传导。若不能有效地将这些热量散出,系统温度将持续上升,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引发热失控、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热管理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热设计、高效的散热机制以及智能的温度控制策略,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从而保障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包括但不限于:

温度均匀性:确保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间的温度差异最小化,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性能衰退。

散热效率:通过优化散热结构、采用高效散热材料以及增强热交换效率,提高热量的导出速度。

温度控制策略:利用温度传感器、热模型以及智能算法,实时监控并调节系统温度,预防过热情况的发生。

热安全性设计:构建多重热防护机制,如热熔断器、热敏电阻等,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热源,防止安全事故。

2 电化学储能设备的热管理问题及优化手段

2.1 电化学储能设备在运行和充放电过程中的过热问题

电化学储能设备在运行和充放电过程中的过热问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技术难题。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电化学储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电池的内阻导致设备发热。而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化学反应,同样会释放热量。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散去,就会造成设备过热现象。

就目前储能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来说,电化学储能设备存在着内部耗散功率,如电池内部的电阻功率和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功率等。随着设备的工作时间延长,这些内部耗散功率会积累,导致设备温度逐渐升高,主要产生两个问题是整体储能系统的整体温度升高和储能系统内电池单体温度偏差过大,以储能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磷酸铁锂电池在25℃±5℃的范围内运行性能和寿命能得到最佳发挥,而超过10℃的温差可能导致电池性能加速下降,电池单体的一致性变差,甚至引发安全问题,因此,遵循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储能系统的运行温度和电池间的温差,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总的来看,电化学储能设备在运行和充放电过程中的过热问题是由内部耗散功率积累、工作条件加剧等因素共同导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效的热管理技术来及时散热,维持设备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在电化学储能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必须重视对过热问题的防范,以确保设备的性能、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2.2 过热问题导致的后果和优化措施

首先,储能系统过热会直接影响电化学储能设备的性能,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的结构破坏,活性物质的失活以及电解液的挥发或泄漏,这些现象将降低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甚至可能引发设备内部的短路故障,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高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将加快,导致电极材料的损耗加剧,这种情况对电池性能和寿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其次,除了对设备性能和寿命的直接影响,过热问题还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由于整个系统几乎全部是密封的,在过热情况下,积聚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可能造成系统温度持续升高,进而引发设备自燃或爆炸。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设备本身的严重损坏,还可能引发火灾,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系统可分为主动热管理和被动热管理,主动热管理通过主动控制冷却系统来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准控制和管理,目前的电化学储能主要采用风冷技术和液冷技术。被动热管理主要依赖自然对流和辐射进行散热,但是其散热效果有限,主要应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为了应对电化学储能设备的过热问题,储能系统在前期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产生的热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比如在储能系统生产之前对电池模组、电池簇、电池柜或电池预制舱进行热仿真分析,通过热仿真可以得出储能系统的理论温度场分布及温差结果,通过调整风道结构、风机的风量、液冷回路流量、液冷系统流量均衡来使整个热管理系统达到最优的效果,目前风冷储能系统温差可以控制在8℃以内,液冷储能系统温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针对过热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热管理技术的应用、材料的改良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的优化,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工况下能够稳定运行并保持安全性。

结束语:

本文对现有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热管理技术进行了梳理,详细阐述了被动热管理、主动热管理及热仿真等技术的应用。其中,这些技术对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的运行安全和性能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热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提高热管理效率和热交换能力,降低热管理的能耗和成本,并逐步推动这些技术在电化学储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更优秀的热管理技术,以满足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保需求,对电化学储能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刚领,张柳丽,牛哲荟,李占军,罗军.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热管理设计[J].电源技术,2021,45(03):317-319.

[2]李程.电化学储能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力设备管理,2023,(16):237-240.

[3]农增耀,苏庆宗,王亚雄.基于热管的储能型热管理系统的实验探究[J].现代化工,2022,42(08):220-224.

[4]朱晟,彭怡婷,闵宇霖,刘海梅,徐群杰.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储能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21,40(09):4837-4852.

[5]陈磊,王亮,林曦鹏,陈海生,戴兴建.飞轮储能热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中外能源,2019,24(02):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