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视角下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的临床初析
李东乘 唐懿鸣 朱哲
牡丹江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摘要:麻醉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呼吸抑制、循环波动等不良反应,严重制约手术安全性与患者康复质量。针对现有麻醉方案中单一药物难以平衡麻醉深度与生理功能稳定的技术瓶颈,本研究通过多靶点调控策略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麻醉辅助合剂。以新型麻醉辅助合剂为核心的改良麻醉方法,采用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结合双盲 - 卡方检验实验方法,旨在减少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药物用量,降低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型麻醉辅助合剂;超声引导;腰椎椎旁神经阻滞;双盲 - 卡方检验
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麻醉是外科手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直接关乎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本研究聚焦于开发“不良反应克星”——新型麻醉辅助合剂,以新型合剂为核心,响应国家精细化医疗号召,基于超声引导进行改良麻醉。通过在B超或C臂引导下,利用“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技术阻滞相应腰椎神经,并结合“双盲试验 - 卡方检验”联合实验方法,旨在减少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药物用量,进而降低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
一、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的设计与开发
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的设计突破传统单靶点药物的局限,通过分子结构优化构建多维度调控网络。研究团队基于GABAA受体、μ-阿片受体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协同作用原理,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定向修饰。在保留苯环核心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羟基侧链,既增强与受体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又通过空间位阻效应降低非特异性结合风险。这种分子改造使合剂成分能同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通路与疼痛传导通路。
多靶点协同机制体现在三个层面:GABAA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强氯离子内流维持基础镇静深度;选择性μ受体调节剂在阻断痛觉信号上传的同时,通过变构效应减弱呼吸中枢抑制;α2受体激动成分则通过负反馈调节交感神经活性,有效稳定心血管功能。这种三重作用模式突破了传统麻醉药物"单点突破"的局限,形成动态平衡的神经调控网络。制剂开发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不同作用时相的组分封装于生物可降解微球。速释模块中的亲水性药物在给药后迅速达到有效浓度,缓释模块通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控制脂溶性成分的释放速率。这种时序释放特性使血药浓度曲线更贴合手术各阶段的生理需求,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麻醉深度波动幅度较传统方案显著降低。
二、“新型麻醉方式”的重要意义
为了配合该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设计了区别于传统麻醉的“新型麻醉方式”,以配合“新型麻醉辅助合剂”来进一步提升该实验的可行性,接下来我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其重要意义与优越性。
新路径选择的优势:本实验所选取的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改善了传统的路径,选择从椎旁旁开0.5—1cm,于皮肤成角约45°— 60°进行进针阻滞,这一改善不仅避免了传统路径经过韧带,可能造成损伤的弊端,更可以于超声相互配合,做到精细化医疗。
新定位方式的优势: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易出现针尖位置或药物扩散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超声引导可清晰识别神经及其周围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穿刺前预扫描可识别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可能存在的解剖变异,有助于设计个体化进针路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剌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减少穿刺次数。
新辅助方式的优势:对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需要去枕平卧4小时,同时禁食水4—6小时,麻醉药物的使用过量还可能会导致患者有循环、呼吸、头疼等方面的不适感。采取腰椎椎旁神经阻滞进行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以减少上述症状的产生。
三、“双盲-卡方检验新型实验方法”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的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双盲-卡方检验新型实验方法”,将传统的双盲实验机制结合于卡方检验统计学实验模型,进而保障该实验的准确性。
(1)实验采取“双盲试验法”,即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通过配比药物过程中采取相同的规格、相同剂量、配置者和使用者相互不知道组别及药物情况进行试验,最大程度上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2)实验采取“卡方检验”,即通过判断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并结合独立样本四格表进一步探究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四、临床应用价值
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的临床应用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精准调控与安全性提升的双重突破。
1.科室经验现状与优势
天津市第一医院于1995年开展疼痛科,并于近年引进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拥有成熟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经验,为该实验改良的“新型麻醉方式”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日前门诊及手术室日均进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50—80余例,有充分的患者基础。科室主任张宏,从事麻醉及疼痛相关专业30余年,现为“天津市疼痛协会常务委员”和“天津市针刀协会常务委员”。2010年以“低温等离子髓核形成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填补天津市空白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试验前期准备与优势
在提交该项目申请前,我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做好了前期的计划工作,已经对“新型麻醉辅助合剂”进行了初步研制,并结合于“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小规模应用于日常门诊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数据积累。
(1)“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的前期准备: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研制工作,通过利多卡因、维生素B12、0.9%生理盐水等6种不同药物以相应比例进行配置,研发出了第一代“新型麻醉辅助合剂”并小范围应用于日常门诊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B超引导下腰椎间盘神经阻滞前期准备:目前,科室日均门诊进行该项目可达50—80例,通过帮助患者治疗疾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患者群,在逐步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做到了回访机制。
(3)C臂引导下腰椎间盘神经阻滞前期准备:目前,我科室日均手术室为4—6台,在该手术数量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收集手术数据。
七、总结
本项目成功研发的“不良反应克星”——新型麻醉辅助合剂,结合新型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精细医疗和双盲 - 卡方检验新型实验方法,有效减少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的药物用量,降低了术中及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达到了提升现有麻醉水平、改善麻醉方法的目的。未来,随着第二代麻醉辅助合剂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有望在更广泛的医疗领域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宋旭东,何云武,李勇霖,陈静,胡君兰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的Meta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1):1797-1804.
[2]张志毅,温元强,陈立,等.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四川医学,2014,(10):1355-1356.
[3]韩四勋,张平.中药熏蒸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6,(2):222-224.
[4]许来峰,左娟,何承建.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6,37(6):553-55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229064)。
[作者简介]李东乘,男,汉族,研究方向,临床医学在读,牡丹江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7011;通讯作者:唐懿鸣,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牡丹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公共健康、思想政治教育,17011;朱哲,女,汉族,天津人,研究方向:临床医学在读,牡丹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