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岗龙石窟:历史的瑰宝与当代的价值
妥延龙
中共海北州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努力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致力于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岗龙石窟,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曾被北大考察组誉为青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之一。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丝绸之路繁荣历史的生动实物见证,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深入探究岗龙石窟的所属年代及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现存状况:红砂岩上的千年佛影
东川镇巴哈村,距离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约三十公里。在巴哈村东,有一条岗龙沟,著名的岗龙石窟便隐匿于这岗龙沟的深处。1987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岗龙石窟得以被发现。198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
岗龙石窟开凿在岗龙沟一处险峻的红砂岩石壁之上。由于石窟所处的山体背风向阳,且山体上部岩石自然形成了一道有效的避雨掩体,这为石窟内的造像以及宝塔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条件,使其基本得以完整保存。石塔开凿在东西长100 米、高50米的红石崖上,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石塔高6 米,宽2米,在塔腹部精心开凿有一口石窟,窟内供奉着许多由红泥制作的佛像。这些佛像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形态,为后人研究古代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石塔左侧,凿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1.2米、宽1.5米,其雕刻工艺精湛,佛像的面部表情细腻入微,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在这尊释迦牟尼佛像的右侧,还有一尊小佛像,同样雕刻精美,与左侧的主佛像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石窟内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而在塔的北部石崖口,还有一座高石崖,崖面上刻有藏文六字真言和汉字“宝塔建在戊寅年”七个字,这些文字不仅为研究石窟的建造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的历史背景。
二、历史追溯:多学科视角下的学术争鸣
关于岗龙石窟的开凿年代,学界存在四种主要观点:
1.北凉沮渠时代说:依据《河西文化》记载,北凉统治者蒙逊家族笃信佛教,其堂弟沮渠京声更是禅学名师。北凉政权(401-439 年)鼎盛时期控制区域涵盖门源,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工程显示出该时期佛教艺术的繁荣。岗龙石窟的地理位置与艺术风格,与北凉佛教传播路径高度契合。
2.清初阿卡凿建说:地方志记载清初班固寺与加多寺僧人 "坐泉诵经" 时逐年凿建,但此说存在重大逻辑矛盾。藏传佛教 "坐经" 仪式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制,且罗卜藏丹津事件(1723 年)导致当地寺院损毁严重,僧众自顾不暇,难以完成大型石窟工程。
3.宋代藏文题记说:有学者依据崖壁上的梵文转写体藏文密咒,推测为宋初作品。但青海考古所专家许新国指出,该题记刻于崩塌后的石壁,其年代应晚于造像主体,此说已被学界基本否定。
4.西夏佛教艺术说:谢继胜通过黑水城唐卡与岗龙石窟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在佛塔形制、背光样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相似性。西夏(1038-1227 年)佛教艺术融合汉藏风格的特征,与石窟呈现的多元文化元素高度吻合,时间跨度亦与大夏王朝存续期相契合。
这些学术争鸣表明,岗龙石窟的断代需综合考虑佛教传播史、艺术风格演变与区域政治变迁等多重因素,其建造年代可能跨越多个历史时期,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三、时代价值: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
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的背景下,岗龙石窟的价值正从历史见证向文化资源转化:
1.民族团结的具象符号:作为回族聚居区的佛教遗存,石窟的存续本身即展现了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历史图景。其建筑形制与造像艺术中,既可见藏传佛教的仪轨特征,又包含汉地艺术的审美元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
2.文旅融合的创新样本:借鉴云冈石窟 "文化遗产 + 全域旅游" 的发展模式,岗龙石窟可打造 "丝路佛影" 主题旅游线路。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将宗教艺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产品。同时,结合门源油菜花节等现有IP,形成 "四季有景、淡季有品" 的旅游格局。
3.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大型遗址相比,岗龙石窟的 "袖珍型" 特征更便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通过建立 "青藏高原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可系统挖掘其在佛教东传、藏汉文化互动中的独特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参照。
结语
岗龙石窟的断代之谜恰如一部未完成的史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地方史空白,更在于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微观样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维度上,这座红砂岩上的千年佛影,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