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心理影响研究
杨玉松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生产保障大队保障维修一班 大庆市 163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智能驾驶技术演进背景下人机协同驾驶的复杂关系,系统探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传统驾驶行为模式和心理认知结构的重塑机制。在技术原理层面,揭示了多源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学习决策模型如何构建车辆环境感知能力,剖析了人机控制权动态分配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驾驶行为分析;心理负荷评估;人机协同驾驶;信任模型构建
一、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在智能交通系统快速发展背景下,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正推动传统驾驶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当前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动态任务情境中人机控制权的动态转移,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车辆运行方式,更对驾驶员认知负荷与行为模式产生系统性影响。随着驾驶自动化等级提升,人类角色正从直接操作者向监督决策者转变,这种角色转换在提升道路安全性的同时,也引发情境意识降低、接管能力退化等新型人因问题。
二、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技术原理与理论基础
2.1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技术框架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技术框架建立在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智能决策的协同架构之上。该系统通过多源异构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双目相机等)实现环境感知,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构建三维环境模型,采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多源信息时空对齐。深度学习模型的引入使系统具备复杂场景理解能力,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道路拓扑特征,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实现行为预测。
2.2 驾驶行为与心理研究的理论模型
驾驶行为与心理研究的理论建构需要融合人因工程学、认知心理学和系统控制论的多学科视角。情境意识(SA)的三层结构模型为理解人机协同驾驶提供了核心框架,该模型将驾驶认知解构为环境要素感知、动态信息理解和未来状态预测三个递进层次。在自动驾驶环境下,驾驶员情境意识的维持机制发生根本转变,辅助系统通过实时环境建模重构了信息处理路径,但同时也导致驾驶员对系统界面的信息依赖度显著提升。这种认知重构过程在信任动态平衡模型中得到进一步阐释,该模型揭示了系统可靠性、环境复杂性与个体认知风格如何共同塑造人机信任关系。研究表明,信任曲线呈现非对称特征,系统失效事件对信任度的破坏强度远大于成功案例的累积效应。
神经人因学的最新进展为心理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脑电与眼动数据的融合分析表明,自动驾驶环境诱发的心理模型重构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经验驾驶员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模式明显区别于新手驾驶员。这种神经可塑性特征在双重加工理论框架下获得合理解释,熟练驾驶者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能够与系统决策形成协同效应,而新手则更依赖受控加工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心理模型与系统界面设计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情境意识水平,当信息呈现方式符合驾驶员认知图式时,接管反应时间可缩短约30%。这些理论模型的整合应用,为构建动态人机协作框架提供了坚实的认知科学基础。
三、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驾驶行为及心理的影响分析
3.1 驾驶行为模式的量化评估与实证研究
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环境下的驾驶行为研究,需要构建多维度量化评估体系来捕捉人机交互的动态特征。本研究通过高精度驾驶模拟平台,采集方向盘操作频次、油门刹车踏板响应曲线、车道保持偏移量等行为数据,结合眼动仪追踪视觉注视模式,形成包含操作精度、反应时分布和注意力焦点的综合评估模型。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辅助系统介入显著提升了常规路况下的操作规范性,方向盘的修正频率降低约40%,但横向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部分被试在系统退出时表现出方向盘回正力矩的延迟现象。
长期跟踪研究表明,辅助系统的持续使用会引发驾驶行为的适应性改变。经过三个月规律使用,被试在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跟车距离保持能力提升,但紧急变道时的方向盘转角精度下降。这种技能重构具有明显的场景特异性,在系统熟悉的通勤路线上操作流畅度优于陌生道路环境。研究同时发现,行为适应过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驾驶员在系统接管期间表现出更高的视觉信息检索效率,而男性驾驶员在手动恢复阶段展现出更强的空间定位能力。这些发现为理解人机协同驾驶的行为演化规律提供了实证依据。
3.2 驾驶员心理负荷与信任度的动态演变机制
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动态交互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负荷与信任度呈现动态耦合特征。研究显示,当系统处于正常行驶状态时,驾驶员的认知负荷显著降低,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47%,这种神经响应特征与系统可靠性呈显著正相关。但随着任务复杂度提升,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呈现非线性增长,表明心理负荷超出阈值后将引发决策迟滞。
信任度演变呈现阶段性特征:初期接触阶段,驾驶员对系统的信任度呈现指数增长;经过约15小时系统使用后,信任度趋于稳定;但在系统发生异常后,信任重建过程呈现显著滞后效应。这种滞后在突发性故障场景下尤为明显,信任重建所需时间达到正常状态下的3.2倍。
神经人因研究显示,前额叶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信任决策呈现显著相关性(r=0.82, p<0.01)。这种神经生理指标为实时监测信任演化提供了新途径,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信任度的实时评估与调整。这种生理-行为关联机制为建立动态信任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驾驶行为和心理认知的塑造存在双重作用机制。在行为层面,系统通过精确的环境感知与决策支持显著提升操作规范性,但诱发注意力资源的结构性再分配,形成对系统界面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在常规场景中表现为操作效率优化,而在突发异常情境下则可能延长应急处置反应时间。心理维度研究揭示信任度演变呈现显著阈值效应,系统连续可靠运行能快速建立初始信任,但信任崩塌速率远高于重建速度,这种非对称性在复杂交通场景中尤为突出。研究证实情境意识水平在信任决策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当环境复杂度超越系统处理能力时,驾驶员心理负荷的突变会触发信任度非线性衰减。
参考文献
[1] 黄春喜.辅助驾驶系统对重型卡车驾驶员长途驾驶中疲劳程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6期846-855,共10页
[2] 马雨彤.老龄化视角下的驾驶行为分析与智能辅助装置研究综述[J].《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2024年第1期57-65,94,共10页
作者简介:杨玉松:男,1969年10月20日出生,籍贯黑龙江省林口县,1987年毕业于大庆技校,现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