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毛海斌 杨永宁 宁芳娟

正宁县周家初级中学 745306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先辈的智慧结晶与价值观念。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重任。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仍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等问题,亟需探索更科学、有效的融合策略。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语文教学内涵

传统文化涵盖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等丰富内容,与语文教学结合,能为课文解读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例如,学习《岳阳楼记》时,融入范仲淹所处时代的儒家思想与士大夫精神,可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使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学习,升华为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等理念,通过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鉴赏能力。

(三)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过于注重知识点讲解和考试技巧训练,忽视了对课文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互动与实践。例如,讲解古诗词时,仅局限于字词翻译和诗意分析,未能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本资源开发不充分

教材虽包含传统文化内容,但数量有限,且部分教师仅依赖教材,未能充分开发延伸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二则》时,《陈太丘与友期行》可以让学生对古代人物称呼,为人处世之道,礼仪方面的传统文化学习。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要让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行为,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学习朱德总司令的《回忆我的母亲》时,要深挖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信善美”思想,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好品德。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点,以点引线,举一反三,深挖教材折射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悟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提炼传统文化元素

1. 古诗词与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例如,在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除分析人物形象外,还可探讨战国时期的外交礼仪与“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

2. 现代文教学

即使是现代文,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朱自清的《背影》,可结合传统孝道文化,引导学生理解父子间含蓄深沉的情感;鲁迅的作品则可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文化氛围

1. 古诗词整合教学法

可以将某一类诗词归纳在一起进行教学,也就是古诗词群文教学,充分发挥一类古诗词所表达思想情感,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还原历史场景。例如,学习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时,播放当时的历史背景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屈原内心所要抒发的情感;讲解《诗经》时,播放古乐伴奏的诗歌朗诵,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

2. 项目式学习

以传统文化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如组织学生开展“探寻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学生分组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与诗词,通过查阅资料、采访调查、制作手抄报等形式,自主探究传统文化,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

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例如,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为诗词配画,或根据诗词意境创作音乐;学习《陈涉世家》相关内容时,结合历史课知识,深入了解秦末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详细了解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起义的?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等等,可以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1. 校园文化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此外,还可组织“传统文化周”活动,设置书法展示、剪纸体验、戏曲表演等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遗址等。例如,参观当地的非遗文化馆,了解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走访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地方民俗风情。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3. 家庭文化互动

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一起写春联、包粽子、制作灯笼等。同时,推荐适合家庭共读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目,如《论语》《弟子规》《千家诗》等,通过亲子阅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四)优化评价体系,推动融合教学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例如,在平时作业中,增加传统文化主题的写作任务;在考试中,设置传统文化相关的开放性试题,如让学生分析某一传统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此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参与度、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

五、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和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学岩,刘春荣.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2022,(08):40-41 +64 .

[2]刘祖英.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学时代,2024,(08):54-56.

[3]戈文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0):40-42.

[4]王平.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2):40-42.

[5]陈辉.闻文化之味,赏文化之韵——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