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猪养殖中的疫病防控策略与实践

作者

文凯

三阁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2200

摘要:生猪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猪瘟、猪呼吸道疾病、腹泻等疫病频繁爆发,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疫病防控成为养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疫病出发,分析了其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控策略。结合现代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出了包括疫苗接种、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信息化技术、精准防控和新型疫苗的应用,旨在为提高生猪疫病防控水平提供实践指导,为保障养殖效益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猪养殖、疫病防控、疫病防治策略、养殖管理、疫苗接种、环境控制

生猪养殖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大量肉类食品。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疫病传播与防控成为迫切问题。猪瘟、猪呼吸道疾病、猪腹泻等疫病不仅影响生猪生长繁殖,还导致养殖户经济损失。复杂的养殖环境和多样化的疫病使防控难度增加。有效防控不仅能降低成本,还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因此,加强疫病防控措施,采用科学管理和新兴技术,是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猪养殖中常见疫病及其危害

(一)猪瘟

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受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猪瘟的猪表现出高热、食欲减退、皮肤发红、出血等症状,病死率极高。猪瘟不仅影响生猪的健康,还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猪瘟的防控依赖于严格的免疫接种及隔离管理措施。

(二)猪呼吸道疾病

猪呼吸道疾病包括了猪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类型,通常由病毒、细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1]。该类疾病多见于猪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猪通常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症状。此类疾病对猪的生长发育及肉品质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对育肥猪群的危害较为严重。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管理、改善通风、及时隔离病猪以及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三)猪腹泻与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是生猪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仔猪中多发。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病毒、细菌感染、寄生虫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相关。腹泻病猪通常会出现体重下降、腹部膨胀、脱水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大量死亡。仔猪腹泻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饲料管理、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因素,确保良好的防控效果。

(四)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生猪等偶蹄动物。感染后,生猪表现为口腔、蹄部水疱、溃疡及高热、跛行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致死。该病传播迅速,影响生猪生长,降低养殖效益,且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影响生猪及其产品流通,威胁养殖业和食品安全。防控口蹄疫需通过疫苗接种、消毒和检疫等措施,确保疫情及时隔离并防止扩散。

二、生猪疫病防控的核心策略

(一)疫苗接种与免疫管理

疫苗接种是生猪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有助于预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传染病,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疫病传播。免疫程序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和方法直接影响免疫效果。根据猪群的年龄、健康状况及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计划,确保全面性和连续性,从而增强疫苗防护效力。在免疫过程中,及时监测猪群免疫反应并调整方案,可以最大化疫苗效果,提升防控效率。

(二)生物安全管理与环境控制

生物安全管理是疫病防控的核心,有效减少外部病原侵入和猪群间交叉感染。其措施包括猪场的封闭管理,确保外部人员、设备和物资进入前进行严格消毒,并维持猪场内外的隔离。饲料和水源的清洁也是防控中的关键环节。环境控制同样重要,合理的通风系统能减少病菌滋生,适宜的温湿度调节既改善猪群生长环境,又降低应激反应,提升免疫力。日常运营中,定期清洁消毒和废物处理是保持卫生、减少疫病传播的关键。此外,猪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持续有效实施。

(三)饲养管理与健康监测

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有效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其对疫病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饲养密度,都能够促进猪群的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健康监测则是疫病防控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体检、病情监测和日常观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病猪进入猪群,减少疫情扩散的可能[2]。健康监测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的健康档案系统,记录每头猪只的健康状况和诊疗记录,便于实时追踪健康状况。借助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作出调整,确保防控措施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此外,健康监测数据为防疫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进一步提高了防控策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疫病防控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措施

(一)信息化管理与智能监控技术

信息化管理和智能监控技术在疫病防控中愈加重要。智能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况、环境变化及饲养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疫病迹象,并利用大数据预测潜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调整防控策略。信息化技术提高了疫病预警的准确性,优化了决策过程,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有助于提高疫病防控效率。

(二)精准防控与数据分析

精准防控技术通过对猪群、环境和疫病的全面数据分析,帮助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可以实现对猪群健康状况的精确评估,识别潜在的疫病风险点,从而采取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干预措施。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监测疫病发展趋势,还能优化疫苗接种、药物使用等防控方案,提高防控效率,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三)新型疫苗与药物的研发进展

随着疫病防控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型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进展为生猪养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针对传统疫苗覆盖不足或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等,这些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效果和更广泛的适应性[3]。此外,新型药物的出现也为疫病治疗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新药物的研发不仅提高了抗病毒、抗细菌的能力,还能够减少抗药性问题的发生,提升疫病防控的整体效果。

总结:生猪养殖中的疫病防控是保障养殖效益、提升猪肉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与疫病种类的多样化,单一的防控手段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因此,疫病防控必须依赖于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控制、饲养管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和精准防控手段的推广,能够大大提升防疫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而新型疫苗与药物的研发为防控策略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支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猪疫病防控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助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旭.非洲猪瘟防控期间生猪检疫监管措施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5,27(01):24-25.

[2]吕方,殷雨洋,江有意.生猪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动物保健,2025,27(01):15-16.

[3]李洪飞.生猪养殖中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11):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