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包容视角下老年人智慧出行现状、需求与完善对策研究

作者

金倩 何雨 王尚仪 王恬 周铭 王秋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智慧出行是数字社会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关键指标。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包容已成为弥合技术鸿沟的核心路径。当前老年群体在共享智慧出行成果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数字鸿沟、出行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技术适老化不足等等。本文基于数字包容视角,通过剖析老年人群体的智慧出行现状、服务需求痛点,系统探究适老化出行服务的优化路径,旨在构建年龄友好的智慧出行生态,助力老年群体平等融入数字化生活图景。

关键词:老龄化;数字包容;智慧出行;公共服务。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显著冲突,老年人在智慧出行领域遭遇诸多困境;另一方面,智慧出行技术的快速发展虽为社会带来了便利,但其对老年群体的包容性不足,导致老年人在出行中面临“数字鸿沟”、观念冲突、习惯依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数字包容理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保障老年群体在智慧出行中的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老年人智慧出行现状

(一)政策支持

近年来,中国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适老化改造,《“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政策发布,推动了交通设施与服务适老化标准落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依托互联网平台、手机APP等,优化老年群体出行服务,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逐步缩小老年“数字鸿沟”,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养老需求。

(二)服务创新

为了解决老年人出行问题,适老化出行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滴滴、高德地图等推出“助老打车”模式,支持一键叫车。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主要网约车平台在325个城市上线“一键叫车”功能,累计为1543万名老年乘客提供服务超1.5亿单。北京市最早设置暖心车站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助老打车暖心车站达2000余处。与此同时,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支持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开展老年智慧出行志愿服务行动,进行智能手机学习培训帮助老年人精准定位,方便老年人就近打车[1];石家庄公交集团将公交站牌信息采用黄底黑体50号大字设计,与普通站牌形成鲜明对比,便于老年乘客识别。

(三)现存问题

1.数字鸿沟

在日常出行中,步行与公共交通仍是老年群体的主要出行工具[2],老年人在智慧出行中呈现出门难、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难、获得信息难的特征,与“高频次、短距离、多目的”的出行需求难以匹配[3]。“传统”出行受“智能”便捷出行的冲击,使得老年群体在出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并突出体现在观念冲突、习惯依赖、费用顾虑、操作障碍四个方面。《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4%的老年人仍旧在路边招手打车,在数字交通背景下,传统保守的老年人仍面临着智能出行的难题。

2.出行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

从资源配置维度看,出行信息帮助服务提供存在政策落实不充分的问题[4],一线城市资源相对集中,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适老化出行匮乏,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技术适配层面,存在技术适老化不足的问题,约60%的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但仅30%能独立完成打车、扫码乘车等操作,复杂的功能界面、频繁的误触风险以及身体机能限制成为主要障碍[5]。

二、老年人智慧出行需求分析

(一)需求特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运动系统和感知系统出现增龄性衰退,因此老年人在出行时对交通系统存在着特殊的需求。基于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对智慧出行设计也有特殊需求。研究表明简化操作流程、采用大字体与高对比度配色可显著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6],进而提升老年人使用智慧出行的意愿,可以通过放大操作界面的字体、简化的操作步骤和无障碍的设计等等。在出行中,信息服务贯穿于整个出行过程之中,应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交通出行信息、提供实时路线规划、准确的到站时间以及便捷的支付功能以便于老年人准确获得实时信息服务。智慧出行服务中也要注重老年人安全和无障碍化需求:老年人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性和便捷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处于介助阶段的老年人因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开始逐渐以社区为中心收缩,活动目的主要使就医、购物、上老年大学等。处于介助阶段的老年人在出行中更易遇到各种困难,其需求更应得到重视。

(二)注重情感需求

老年人心理特征包括:孤独、失意/失落、抑郁/忧郁、焦虑自/卑移,相应的应满足其特殊心理需求:陪伴/安全、归属/陪伴、私密、认同[7]。在满足老年人智慧出行的需求中,同时也应该重视老年群体的心理上的需求,提供情感化、人性化、归属感的服务。移动性是老年人社交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衡量其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因“数字鸿沟”的存在,使移动能力减退,从而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导致移动性受限,将会对老年人心理上产生自尊心受损、空虚感和孤独感增加等负面影响。老年人在公共交通出行时能够“独立”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多数老年人希望在没有成年子女及亲属的照顾或监督下保持自理和隐私,并实现生活的自由和安全[8],智慧出行服务中也应该满足老年人“私密”的特殊心理需求。

三、完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数字技术路径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技术赋能智慧养老已成为大势所趋。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加强智能服务适老化改造的目标,要推动软件功能优化,出行类APP推出大字版和语音导航、地图软件新增无障碍路线规划。研究显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安全体验对老年用户易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9]。在对现有智慧出行APP的适老化开发上可以优化语音辅助操作功能,采用高对比度界面及防误触设计。此外,考虑到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APP可增设安全防护功能,设置一键呼救按钮,实现老年人出行信息实时共享,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和更高质量的智慧出行体验。

(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是实现老年人智慧出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等政策,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提升老年人出行便利性。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困难,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是提升老年人智慧出行体验的重要步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快建立解决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加快实现“传统”与“智能”并行的惠老政策,不仅能为老年人带来切实便利,也在生产运营层面为企业降本增效[10]。政策保障机制需“强制约束”与“柔性激励”结合,“技术普惠”与“人文关怀”共融,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享受智慧出行带来的便利。

(三)强化社会协同支持体系

在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过程中,数字化与老龄化的有机结合为老龄健康领域注入了创新动能[11]从政府层面看,关怀政策持续细化。一是基建覆盖:重点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设施,保障家庭与公共场所网络质量;二是经济支持:通过设备购置补贴和给予老年群体优惠资费套餐降低数字使用成本;三是数字教育:开设适老化培训课程,开发符合老年认知特点的教学体系,从智慧出行辐射到各大智慧服务的教学应用。从企业层面看,相关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工作应该持续推进,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或捐赠的形式参与到车站的建设和维护中来,在社区开设“智慧出行工作坊”,采用代际教学方式,教授扫码乘车、地图导航等技能;进一步助力老年朋友走进数字时代、享受智慧生活。

(四)营造向上向善数字文化环境

社会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认为老年人是落后、无力的群体。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还限制了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的参与度。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塑造与老年群体自身也息息相关。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培育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12]。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相关工作部署落地实施,学习银龄科普专项行动指导精神,积极落实工作要求,首先是教育赋能,可通过老年大学等提高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营造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代际反哺,建立家庭数字帮扶机制,鼓励最亲近的家庭成员在代与代之间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在和谐友好的家庭数字氛围中使老人更愿意去掌握数字化操作技能,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

四、结语

本文剖析了老年人智慧出行的核心诉求,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数字技术路径、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协同支持体系以及营造向上向善数字文化环境等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在智慧出行中的实际困难,还能推动社会形成数字包容的文化氛围,促进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老年人智慧出行的体验将得到持续优化,为构建适老化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滴滴助老深入社区23年老年智慧出行志愿服务行动启动[J].商业观察,2023,9(33):20.

[2] 张政,毛保华,刘明君,等.北京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11-20.

[3] 李睿,郭庆.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智慧出行的政策执行困境及其落地之策[J].决策与信息,2023,(06):60-68.

[4] 陈蓉,王静.老年人出行信息无障碍制度保障的三维建构[J/OL].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191.C.20250117.0949.002

[5] 崔开昌.需求视阈下银发数字鸿沟的“结”与“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04):48-65.

[6] 周馨倩,刘沙城.人工智能背景下手机功能的适老化设计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4,37(06):152-154.

[7] 张颖浩.针对老年人出行需求的交通产品创新设计[D].华东交通大学,2023.

[8] 张玉,李明帅.保障老年人独立出行的德国公交系统适老化服务及设施设计[J].装饰,2022,(01):104-108.

[9] 董端阳.基于服务设计的老年人智慧出行APP界面设计与研究[D]. 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22.

[10] 李睿,郭庆.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智慧出行的政策执行困境及其落地之策[J]. 决策与信息,2023(6):60-68.

[11] 张泽滈.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驱动要素、转型逻辑、实践困境与对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74.

[12] 丁卓菁.新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大学,2012,32(03):116-121.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24年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金倩(2004年7月-),女,汉族,江西鹰潭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老年康养。

通讯作者:王秋艳(1995年9月-),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