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分析

作者

刘瑞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河南省商丘市 476900

摘要: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管理直接关系到文物的保存与传承,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古建筑的施工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材料的选择、工艺的传承、环境的保护等,深入分析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对于确保文物安全、提升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

引言:

古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工作不仅涉及建筑结构的修复,还包括对历史风貌的维护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古建筑的施工管理具有特殊性,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环境保护与施工安全的平衡、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的协调等问题,都给施工管理带来了挑战,近些年对古建筑保护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施工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分析仍显不足,深入研究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对于提升保护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保障文物修复原真性

古建筑的修复需要遵循“最小干预”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这就要求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与原始建筑相一致的传统工艺和材料,木结构的榫卯连接、砖石结构的灰浆砌筑、彩绘的矿物颜料调配等,都是古建筑修复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这些工艺技术的传承依赖于匠人的经验积累和手工操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独特性,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工艺技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施工管理中必须注重对传统匠人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承,通过建立师徒传承机制、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等方式,确保这些技艺得以延续。

传统工艺的应用往往需要与现代技术手段相互配合,以实现对古建筑的精准修复,在木结构修复中可以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木材的腐朽程度进行评估,再结合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或替换;在彩绘修复中可以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原始颜料的成分,再采用传统技法进行补绘,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修复的精准度,还能有效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2.实施严格材料检测,确保修复材料兼容性

古建筑的修复材料必须与原始材料在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上高度兼容,以避免因材料不匹配而导致的结构破坏或外观失真,木材的含水率、密度和纹理方向,石材的矿物成分和风化程度,以及灰浆的粘结强度和收缩率等,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进行精确分析,科学的检测手段能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为材料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还需对修复材料进行老化试验和环境模拟试验,以评估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1]。

修复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与原始材料的兼容性,还需结合具体的修复工艺进行优化,在木结构修复中需根据木材的腐朽程度和受力情况,选择适当的加固材料和方法,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或传统榫卯结构;在石材修复中需根据石材的风化程度和表面特征,选择匹配的修补材料。施工过程中还需对修复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施工工艺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在灰浆砌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灰浆的配比、搅拌时间和施工环境,以保证其粘结强度和耐久性;在彩绘修复中需注意颜料的粒度、分散性和光稳定性以防止褪色或剥落。

3.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古建筑变形情况

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其结构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变形,这些变形不仅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还可能加速其老化过程,动态监测系统对古建筑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能够为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现代监测技术如光纤传感、激光扫描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对古建筑的位移、倾斜、振动等参数进行高精度测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通过埋设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应变和温度变化;激光扫描技术则能够通过三维点云数据,精确记录建筑的几何形态变化。

动态监测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实时的变形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修复工程提供科学指导,在地基加固工程中可以通过监测地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评估加固效果并调整施工方案;在木结构修复中可以通过监测木构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优化加固材料和方法,动态监测系统还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古建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对修复过程的模拟和优化,通过BIM模型可以模拟不同修复方案对建筑变形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方案。

4.实施环境控制措施,减少施工对古建筑微环境的破坏

古建筑的微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对其保存状态有着直接影响,机械振动、粉尘扩散、温湿度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古建筑的结构和表面装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科学的环境控制措施将施工对微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施工区域设置封闭式围挡可以有效阻隔粉尘和污染物的扩散;采用低振动设备或隔振技术可以减少机械振动对古建筑结构的干扰;通过温湿度调控设备,维持施工区域的温湿度稳定,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材料膨胀、收缩或霉变。

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操作方式直接影响微环境的变化,需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环境控制方案,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彩绘修复中需严格控制施工区域的湿度和光照强度,避免因湿度过高或紫外线照射导致颜料褪色或剥落;在木结构修复中需避免使用高湿度环境下的胶合剂,以防止木材吸湿变形或胶合失效,施工过程中还需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如低噪音设备、无尘切割技术和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微环境的干扰,使用水雾降尘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粉尘扩散,采用环保型涂料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5.严格遵循古建筑修复技术规范

古建筑修复技术规范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出的系统性指导文件,涵盖了材料选择、工艺操作、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修复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因技术不当或操作失误对古建筑造成二次损害,在木结构修复时需根据规范要求选择与原木材种相同或性能相近的材料,并采用传统的榫卯连接工艺,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原真性;在砖石结构修复时需按照规范要求使用与原始灰浆成分相近的材料,并采用分层砌筑工艺,以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施工过程中需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其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灰浆制备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灰浆的配比、搅拌时间和施工环境,以保证其粘结强度和耐久性;在彩绘修复中需根据规范要求控制颜料的粒度、分散性和光稳定性,以防止褪色或剥落[2]。施工过程中还需对修复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施工工艺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在木结构修复中需根据规范要求对木材的含水率、密度和纹理方向进行检测,并采用适当的加固材料和方法。

结语: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协调与平衡,通过对施工管理关键点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还能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玉彪.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要点讨论 [J]. 炎黄地理, 2024, (10): 133-136.

[2]刘晶晶.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要点梳理 [J]. 炎黄地理, 2024, (02): 96-99.